-
5-1 整合案例的分析
普通类 -
- 支持
- 批判
- 提问
- 解释
- 补充
- 删除
-
-
课堂教学信息的采集维度
课堂教学信息的编码
分析维度(分类)
维度编号
表述
代码说明
A教师
1.
言语
1——激发学习动机(调动、激励、情境创设)
2——教学内容呈现
3——分析讲解
4——示范(朗读、领读、说明步骤等)
5——提出启发性的问题
6——提出封闭性的问题
7——布置任务(或问题驱动、布置作业等)
8——概括小结
9——管理课堂
10——组织自主学习活动
11——组织小组协作学习活动
12——元认知调控
13——形成性评价:练习、测试
2.
肢体动作
1——对学生表现的肯定或激励
2——对学生表现的提示
3——板书(贴图)
3.
与学生的位置
1——以讲台与学生相隔
2——讲台下前排学生身旁
3——全体学生中来回巡视
4——学生小组中
5——个别学生身旁
B.学生
4
言语
1——集中学习(集体跟读、朗读等)
2——自主学习(如听读、朗读、默读)
3——回答问题
4——与同伴交流/讨论
5——主动提问
6——反思、迁移
5
其他活动
1——操练
2——打写/手写、书空、绘制
3——联想与类比、思考问题
4——与同学协作
C.媒体内容
6
教师操作
1——情境创设、过程演示、呈现内容:演示工具
2——监控学生的自主学习:教学管理工具
3——个别答疑、补课:个别辅导工具:
4——展示优秀学生作品、平台测试:评价工具
7
学生操作
1——查找信息:提供资源
2——阅读资料:提供资源环境
3——运用工具(探究、实验):情景探究、发现学习工具
4——自主创作、表达思想:信息加工与知识建构
5——交流工具
D.教学材料
8
内容的深广度
1——内容的深度
2——内容的广度
9
呈现方式
1——教材呈现
2——多媒体投影集体呈现
3——基于网络面向学生个体呈现
10
互动方式
1——教师使用
2——学生个体自主使用
3——学生集体同步使用
11
内容形式
1——教材
2——网络资源
3——网络系统
-
课堂教学的观察记录表
附录: 表1:信息技术作用下的课堂教学过程观察记录表
基本信息: 学科 年级 学期《 》第 课时 案例来源(在括号内划):( )现场案例 ( )录像案例
教学环节
教师(T)与学生(S)的教学活动与行为反映
教学内容
信息技术的使用
时点
行为主体师(T)与生(S)的教学活动
对行为的反映或行为方式
时长或频次
呈现方式
使用
主体内容
来源教师
学生
第一环节
时长约( )分钟
第二环节
时长约( )分钟
续上表:
教学环节
教师(T)与学生(S)的教学活动与行为反映
教学内容
信息技术的使用
时点
行为主体师(T)与生(S)的教学活动
对行为的反应或行为方式
时长或频次
呈现方式
使用
主体内容来源
教师
学生
第三环节
时长约( )分钟
第四环节
时长约( )分钟
续上表:
教学环节
教师(T)与学生(S)的教学活动与行为反映
教学内容
信息技术的使用
时点
行为主体师(T)与生(S)的教学活动
对行为的反应或行为方式
时长或频次
呈现方式
使用
主体内容来源
教师
学生
第五环节
时长约( )分钟
第六环节
时长约( )分钟
教学的整体评价信息:
教学实施效果
信息技术运用效果
教学内容的深度
教学内容的广度
+3
+2
+1
0
-1
-2
-3
+3
+2
+1
0
-1
-2
-3
+7
+6
+5
+4
+3
+2
+1
+7
+6
+5
+4
+3
+2
+1
教学环境的类型:
教室的环境(在括号内划):( )人手一机的多媒体网络教室;( )教师一机的(简易)多媒体教室;( )传统的普通教室;
3 -
课堂教学信息的采集表
-
案例观察数据的采集表:发现共性特征
附录3 课堂教学案例的观察数据采集记录表
案例名称
所在学期
教师安排活动
师生交互
学生自主学习
学生协作学习
教学内容
教学媒体
个数(用时)
活动内容
用时
次数
学生人数
教师行为
学生行为
次数
用时
方式
次数
用时
方式
来源
呈现方式
教师使用
学生使用
-
作品提交
-
-
- 标签:
- 分析
- 教师
- 使用
- 时长
- 观察
- 案例
- 学生
- 教学内容
- 课堂
- 整合
- 记录表
- 内容
- 行为
-
加入的知识群:
学习元评论 (0条)
聪明如你,不妨在这 发表你的看法与心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