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周芳兰:四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睁大眼睛看世界》单元整体教学设计

    普通类
    • 支持
    • 批判
    • 提问
    • 解释
    • 补充
    • 删除
    • 内容

    人教版四年语文上册第二单元《睁大眼睛看世界》单元整体教学设计


    第一部分 单元导读——睁大眼睛看世界

    第二部分 《古诗两首》+《世界地图引出的发现》

    第三部分《爬山虎的脚》+《蟋蟀的住宅》

    第四部分 单元主题阅读——睁大眼睛看世界

    第五部分:单元主题写作——发现五彩世界



    单元主题睁大眼睛看世界

    单元概述

    本组教材都是围绕“睁大眼睛看世界”这一主题编排的,文章形式多样,内容丰富,都是关于观察大自然景物和发现大自然奥秘的。在教学时要着力体现“观察和发现”这个训练重点,教学活动都要围绕“帮助学生认识观察的重要性,形成观察的能力和习惯”这一目的去展开。

    本组课文中描写的自然景物,学生并不陌生,但认认真真地做过观察的人并不会多,尤其是坚持长期观察同一种事物的人会更少,持久的观察力需要热爱自然,热爱生活的浓烈情感来支持,这一点一定要让学生深切的体会到,同时还要通过教学促使学生在感受上与作者产生共鸣,从而进一步激发他们观察自然,体味生活的兴趣。

    这一组文章文笔清新,内容通俗易懂,生动有趣,作者不仅生动地向我们描述了自然界中植物和动物的美好生活,还向我们揭示了自然界中包含的人生哲理。

    在本组文章中作者并没有直接告诉大家他作了长期的观察,而是通过语言文字来体现这一些,所以品析语言,体会文章里的重点词句是非常重要的学习活动。为了提高学生的阅读效率,引导学生用一双善于发现的眼睛去认识世界,了解世界,不断培养学生留心观察的好习惯,在教学时还要充分注意把教材的相关内容结合起来,有机地整合在一起。为了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应大胆地实践“自主──合作──探究”的教学模式。在教学策略上,教师要注重体现语文课本身的特点,以读文本,让朗朗书声成为课堂的主旋律,让学生在读中感悟。

    学习者特征分析:

    1.四年级的学生已经有了一定的自主学习生字的经验和基础,这些会对本单元生字的学习、理解起到极大的推动作用。

    2.学生有较强烈的表现欲望、探究需要,能够积极主动地去学习。

    3.学生能利用认知工具、利用教学平台进行学习,能在网络环境下进行阅读,乐于在教学平台上进行写作。

    教学规划:

    单元共分为五部分,总课时数为10课时。

    第一部分:单元导读——1课时

    第二部分:《古诗两首》+《世界地图引出的发现》——2课时

    第三部分:《爬山虎的脚》+《蟋蟀的住宅》——3课时

    第四部分:主题阅读——2课时。

    第五部分:主题写作——2课时

    单元教学总目标:

    知识与能力:

    1.认识22个生字,会写28个生字。正确读写“重叠、孔隙、痕迹、逐渐、隐蔽搜索”等词语。

    2.能借助字典和联系上下文,理解不懂的词语。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理清课文的叙述顺序。

    3.学习作者细心观察的方法,培养留心周围事物的意识。

    4.培养学生通过朗读,抓住关键词句来品味语言的意识和能力,并运用到自己的写作中。

    5.通过课文的学习掌握作者运用具体事例和含义深刻的句子来表达主题的方法。

    6.继续练习围绕主题进行资料搜集、观察、实践探究的能力;口头和书面表达自己的探究结果、体验和感受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

    1.通过预习完成字词的学习。

    2.通过朗读课文,联系上下文和生活实际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 

    3.在教师的指导下自主学习,突出学生的主体作用。

    4.在阅读的过程中,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尊重学生的个性体验。

    5.体会观察的重要性,学会用观察的眼睛看世界,激发学生观察自然,体味生活的兴趣。

    6.分享同步阅读的学习内容、学习方法等,为有效同步阅读奠定基础。。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学习作者细心观察的方法,培养留心周围事物的意识。

    单元教学重点、难点:

    1.体会观察的重要性,学会用观察的眼睛看世界,激发学生观察自然,体味生活的兴趣。

    2.分享同步阅读的学习内容、学习方法等,为有效同步阅读奠定基础。


    资源准备:课件、平台资源


    第一部分 单元导读——睁大眼睛看世界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明确单元主题和本单元的学习任务。

    2.了解四篇文章的内容,明确学习任务,激发阅读兴趣。

    3.体会观察的重要性,学会用观察的眼睛看世界,激发学生观察自然,体味生活的兴趣。

    4.通过词句理解词句的特点,并体会作者是怎样用准确、生动的语言写出它的特点的。

    过程与方法:

    1.通过导语的学习,明确单元主题和学习任务。

    2.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通过对本单元课文的浏览,借助表格整体感知课文。

    3.积累好词佳句,体会作者运用生动形象的语言表达具体事物的写作方法。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感受生命之美,唤醒生命意识。

    教学重点

    明确单元任务,渗透学习本单元的方法。

    教学资源:

    本课教学采用自制的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导入谈话

    1.视频欣赏,引出主题──观察与发现。

    世间万物丰富多彩,美不胜收,而且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如果我们留心观察,用心思考,就有可能发现事物的奥秘,认识事物间的联系。

    在第二单元中,我们一起学习了四篇文章,它们是:(课件出示,学生齐读)这几篇课文讲的就是观察和发现方面的趣事。究竟在观察中有些什么样的发现呢?今天,我们就用画知识树的方法来讨论这个问题。(课件出示树干,上书“观察与发现”几字。)

    二、主题回顾

    1. 整体感知

    (1)回顾单元主题和学习要求。

    (2)回顾作者以及和他们的发现有关的课文题目。

    (3)回顾本单元的“发现”。喜欢哪一个就说哪一个。

    【设计说明:该环节的设计,与预习课自然衔接,突出了单元主题,便于学生对文本的整体把握。】

    2.这棵知识树的主干就是我们今天的主题“观察与发现”,那么这些文章观察了什么?又发现了什么呢?谁来说说?

    《古诗两首》──充满哲理;《爬山虎的脚》──坚韧顽强;《蟋蟀的住宅》──吃苦耐劳;《世界地图引出的发现》──不言放弃。(根据学生的回答添上知识树的叶子和果实)

    三、检查学生的预习情况

    预习任务设计:

    1.查找有关资料或工具书,了解苏轼、陆游的生平及作品2—3首。

    2.组织学生交流观看自己在课前搜集到的爬山虎的图片,指导学生观察画面上爬山虎的样子,并说一说是按什么顺序观察的。

    3.相互交流、介绍自己查阅的诗

    小组交流苏轼和陆游的诗并说一说自己的理解。

    摘抄其他同学找到的好诗。

    4总结、评价学生自学检查的情况

    肯定和鼓励学生的进步,激励学生自己读书的积极性。

    四、尝试自读,理解两首诗和课文。

    1.自学初读

    1)借助字典读准字音、理解词义。

    2)借助“注释”或工具书试着讲一讲每首诗的意思。

    3)读课文时把不理解的地方记录下来,准备上课质疑。

    4)朗诵自己查找的课外文章。

    2.根据理解朗诵两首古诗

    学生试读,注意把诗的节奏和对诗的理解读出来,师生评价。

    采用齐诵、唱诵、表演诵、轮诵等方式读古诗。

    3读后理解、学生质疑

    读完后再说一说自己最新的理解,并提出不懂的问题。

    师生共同归纳、整理。有的问题师生即时解决;有的可在学习中解决。

    4.交流图片、认识爬山虎

    鼓励学生介绍爬山虎,并说一说爬山虎的脚长在什么地方。

    朗读课文、认字解词

    5.读准字音,画出不理解的词语,查阅工具书解决。

    6.交流学习成果,指名读幻灯片上的字词。

    7.导入《蟋蟀的住宅》:

    同学们,你们喜欢小昆虫吗?你们捉过蟋蟀养过蟋蟀吗?你听到过蟋蟀的鸣叫吗?哪位同学能把自己了解的情况说一说。

    8.自由读文、了解内容

    以自己喜欢的形式读课文,了解文章的主要内容。

    在读课文时还要圈画出不认识的生字和不理解的生词。

    9.小组交流、集体修正

    小内的同学说一说文章的主要内容。

    选取两名同学汇报小组的交流所得,然后集体修正和补充。

    10.分段朗读课文、明确文章层次

    11.引入《世界地图引出的发现》:法布尔长期观察昆虫,成了著名的昆虫学家,还写出了享誉世界的文学巨著《昆虫记》。那么德国著名的地球物理学家魏格纳通过一张普通的世界地图会发现什么呢?

    12.自读课文,感知内容。

    边朗读课文边查阅工具书,理解文中的生字新词,小组内可进行交流、探讨。

    简单的说一说文章的主要内容。

    五、主题拓展

    1.同学们,你们瞧,这棵“观察与发现”之树已是枝繁叶茂,硕果累累了,通过刚才的阅读,我们可以感受到,观察是这么的有趣。只要我们留心观察,用心思考,就会有所发现,你能把你的发现和大家说说吗?

    2.用心发现,就能发现事物之间的联系,发现事物之中鲜为人知的秘密,发现事物的本质。如果还能像俄国大作家契诃夫那样,像作者金波那样,把自己的生活中看到的美丽的世界用一个小本本记录下来,那你也会非常了不起的。在以后的每一天里,让我们睁大自己发现的眼睛,来观察这个美丽的世界吧!

    .拓展阅读

    1.在《同步阅读》中,也选编了七篇以“观察与发现”为主题的文章,我们重点阅读了其中的4篇。(出示课件)前几天,老师已经布置大家进行了认真的阅读,并填写了《阅读记录表》。2.现在请大家和同桌相互交流电下,看看你们的阅读体会是不是一样的。

    3.这几篇写观察与发现的文章里你最喜欢哪一篇?说说从文章中你发现了什么?

    . 质疑延伸

    1.交流依然不懂的或新产生的问题。

    2.交流本节课的收获。

    3.总结。

    通过课文的学习,我们悟出了古诗的道理,了解了“大陆漂移说”的由来,知道了蟋蟀、爬山虎的小秘密。现在,你是不是迫不及待地想观察点什么了?只要有所观察,才会所发现。老师希望同学们也能成为会观察,会思考的人。下节课老师会在观察方面给予很好的帮助。

    【设计说明:该环节培养了学生学后质疑的良好习惯,加深了对文本的感悟。结尾处及时总结,引发了学生对下一节课的期待。】


    附:预习单

    单元主题


    单元导语

    我用喜欢的符号标出了本组课文的内容和学习要求。

    题目与作者





    有认读困难

    的生字






    不懂的词语





    不懂或感

    兴趣问题





    说说课文中

    的“发现”





    读后的感受


    画出优美句子,

    想想喜欢的理由


    我搜集的资料





    第二部分 《古诗两首》+《世界地图引出的发现》

    教材分析:

    《题西林壁》是诗人苏轼在游览庐山时题在西林壁墙壁上的一首哲理诗。诗人不但用简洁而生动的语言描绘了庐山的奇特景象,更是抓住庐山的姿态写出了自己独特的游山感受。而在《游山西村》一诗中,诗人陆游以一个“游”字贯穿全诗的主线,生动地描绘了丰收之年农村欢悦一片的气象和乡间的风光习俗,刻画了农民纯朴、好客的品性,表现了诗人对农村生活的真挚感情。两首古诗紧紧围绕“观察与发现”这一单元主题编排,不仅写了诗人观景的所见所闻,还写了从观察事物中得到的启示,蕴含着丰富的人生哲理。《世界地图引出的发现》是一篇略读课文,课文按事情发展的顺序叙述了德国地球物理学家阿尔弗德雷?魏格纳首创大陆漂移学说的故事。这两篇课文都是通过对培养学生多角度、留心观察周围事物的意识,正确地对待学习和生活,将起到很大地帮助和促进作用。在写法上都是通过生动准确的语言突出主题,根据这两个精略结合点,选定这两篇课文为精略结合课型。

    教学总目标:

    知识与技能

    1.认识“腊、浑、豚”三个生字,会写“莫、腊、浑、疑”四个生字。

    2.正确、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两首古诗,默写《题西林壁》。

    3.正确理解诗句的意思,体会诗中所蕴涵的哲理。并联系学生生活实际,加强对重点诗句的理解和运用。

    4.积累诗人的其他作品,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提高鉴赏能力。

    过程与方法

    1.通过预习完成字词的学习。

    2.通过朗读课文,联系学生生活实际,加强对重点诗句的理解和运用。

    3.在教师的指导下自主学习,突出学生的主体作用。

    4.在阅读的过程中,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尊重学生的个性体验。

    情感态度价值观

    培养审美情趣,提高鉴赏能力。

    教学重点:

    1.正确识记、书写本课生字。

    2.指导学生有感情地诵读课文,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

    3.联系上下文和生活实际、积累古诗名句。

    教学难点:

    体会含有人生哲理的诗句。

    资源准备:

    平台 课件

    总课时数:2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认识“腊、浑、豚”三个生字,会写“莫、腊、浑、疑”四个生字。

    2.正确、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两首古诗,默写《题西林壁》。

    3.正确理解诗句的意思,体会诗中所蕴涵的哲理。并联系学生生活实际,加强对重点诗句的理解和运用。

    4.积累诗人的其他作品,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提高鉴赏能力。

    5. 体会科学家勇于探索大自然奥秘的执著精神。能把读后的感受和同学交流。培养学生善于发现的习惯。

    教学重点:引导学生欣赏古诗文,积累古诗名句。

    教学难点:体会含有人生哲理的诗句;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理解有关的地理知识。

    教学资源:

    本课教学采用自制的多媒本课件、拓展阅读资料。

    教学策略:

    创设情境 提出问题 利用认知工具自主探究 交流协作

    教学过程

    一、预习探究

    1.导入:今天我们来学习古诗两首,这两首诗分别是《题西林壁》、《游山西村》。这两首古诗有一个共同点都是诗人通过写景感悟人生哲理的名诗。现在先来看第一首古诗《题西林壁》。(板书诗题)(提醒“璧”字下半部分是土)

    2.解诗题,知作者。

    1)结合课文的注释,理解一下本诗题目的意思。(书写在西林寺墙壁上的诗)

    2)这首诗是宋代著名诗人苏轼写的,课前老师要求同学们搜集作者苏轼的有关资料,你都搜集了哪些?

    学生交流后总结。(苏轼,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北宋著名文学家、书画家、“唐宋八大家”之一,与其父苏洵、其弟苏辙被合称为“三苏”。他一生坎坷,屡遭贬谪。本文是苏轼在被贬途中经过庐山时写下的五首游记诗之一。)

    3.自由读古诗:要读得正确、通顺,并注意诗的停顿,读出诗的节奏;借助注释理解诗意,说说这首诗写了什么。

    二、合作交流

    1. 指名读诗,正音。

    2.检查读诗情况。

    指名读,纠正不正确的字音。

    古诗都有韵律美,读时注意停顿,读时可以这样读(师范读),学生画出停顿。

    题西岭壁(宋)苏轼

    横看 / 成岭 / 侧成峰,远近 / 高低 / 各不同。

    不识 / 庐山 / 真面目,只缘 / 身在 / 此山中。

    都试着这样读一遍。

    再齐读读一遍。

    3.说说你读懂了什么。

    三、品诗悟情

    1.默读古诗,借助注释、工具书、插图等理解每一句诗的意思。

    2.全班交流诗的意思。

    1)引读前两句

    指名说说意思。

    横看成岭侧成峰:横着看,庐山是一条山岭,连绵不断;侧着看却仿佛变成了一座山峰。

        远近高低各不同:向远看、向近看、向高看、向低看,看到的庐山景色却各不相同。

    明明是同一座庐山,为什么在苏轼的眼中,会有这么多种变化呢?(因为苏轼站在不同的地方,从不同的角度观察庐山。)

    那苏轼到底从几个角度看了庐山呢?看到了几种结果呢?(六个角度,看到了六种不同的结果。)出现这种现象的原因是什么呢?(角度不同,所见景象也不同。)

    (有条件的课件展示庐山不同美景)庐山多美呀! 假如你就在庐山之中,你的感觉是什么样子的呢?让我们再来读一下,要读出自己的感受,读出古诗的韵律美。

    2)“我”不认识庐山真面目,是因为什么呢?(身在此山中。)

    齐读“不识 / 庐山 / 真面目,只缘 / 身在 / 此山中。”“缘”的意思是什么?这两句诗是什么意思?读到这里,你想到了什么?(怎样才能识得庐山真面目呢?站在庐山之外,多角度、多方位的看。)

    3.指导熟读成诵

    这首诗是诗人苏轼在游览庐山时写下的一首哲理诗,诗人不但用简洁而生动的语言描绘了庐山的奇特景象,更是紧紧扣住游山谈出自己独特的感受。前两句是实写,后两句是明理,说明了观察的角度不同,观察的效果不同。我们在读这首诗时,不但要读出庐山的奇丽景象,更要读出诗人对人生哲理的感悟。现在就请你们用自己喜爱的方式读这首古诗。(放课件)作者悟出了什么?(看一件事也是这样)

    用多种形式朗诵此诗(小组比赛、指名朗诵、全班齐诵等。)谁来读?齐读三遍,试着背一背,背下的同学可不看。

    4.品悟诗情

    刚才同学们非常有感情地朗读了《题西林壁》。但老师有一个地方却怎么也不能理解:作者为什么说自己“不识庐山真面目”呢?他不是已经说庐山“横看成岭侧成峰”了吗?(因为他所站的位置不同,横看成岭侧成峰是站在远处看的,而不识庐山真面目则是身在庐山时看的。也就是人们常说的“当局者迷,旁观者清”。所以我们要想对事情有一个全面地了解,就要多听一听其他人的意见。)

    还记得我们学过的一篇课文吗?讲的也是这个道理。(《画杨桃》)你碰到过这样的情况吗?举个例子说一说。

    5.齐读古诗,品悟 “当局者迷,旁观者清”的哲理。

    四、巩固延伸

    1.指导书写:

    1)出示:莫、腊、浑、疑

    2)观察这几个字写的时候注意什么。

    3)生练习写,写后同桌互相评价。

    五、小结:

    1.背诵并默写古诗《题西林壁》。提醒学生注意特别容易写错的字“壁、缘”。

    2.教师小结:《题西林壁》这首古诗,不仅是对庐山雄奇壮观、千姿百态景象的赞美,更包含了”当局者迷,旁观者清”的人生哲理。咱们说过苏轼是北宋时期著名的文学家、书画家,一生写下了许多名篇、名句,课下找一找,找时间交流。

    板书设计:           

    题西林壁

    北宋 苏轼

        横看/成岭/侧成峰,      观察的

        远近/高低/各不同。 实写   角度不

        不识/庐山/真面目,      同,观

        只缘/身在/此山中。 明理   察效果不同。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学正确、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两首古诗,默写《游山西村》。

    2. 积累诗人的其他作品,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提高鉴赏能力。

    3会生命的价值和意义,在情感上受到熏陶和感染。

    教学重点:引导学生欣赏古诗文,积累古诗名句。

    教学难点:体会含有人生哲理的诗句

    教学资源:本课教学采用自制的多媒本课件。

    教学策略:提出问题 理解重点词语 读中感悟

    教学过程

    一、回顾旧知,揭示新课

    1.上一节课我们学习了苏轼的《题西林壁》,这首古诗不仅写出了庐山的雄奇景象,更说明了一个哲理,那就是──“当局者迷,旁观者清”。你还记得这首诗吗?引领学生背诵。

    2.(师出示并吟诵):莫笑农家腊酒浑,丰年留客足鸡豚。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今天,就让我们跟随诗人的脚步,到乡村农家去品味一下他们的生活吧。

    3.自学古诗

    1)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古诗,要读准字音,读出节奏。读到生字的地方多读几遍。

    2)借助注释、字典理解诗意,说说这首诗写了什么。选择你喜欢的方法学习这首古诗,可以独立学习,也可以在小组内合作学习。

    .作交流

    1.指名读古诗,纠正字音,读出诗歌的节奏美。

    游山西村

    (宋)陆游

    莫笑 / 农家 / 腊酒浑,

    丰年 / 留客 / 足鸡豚。

    山重 / 水复 / 疑无路,

    柳暗 / 花明 / 又一村。

    (注意纠正“浑”、“豚”、“疑”的读音。)

    2.全班齐读古诗,注意读准字音,读出节奏美。

    3. 说说诗主要写了什么。

    .诗悟情

    1.默读古诗,借助注释工具书理解每一句诗的意思。

    2.全班交流诗的意思。

      (大屏幕或小黑板出示整首诗)

    1)引读前两句诗:莫笑农家腊酒浑,丰年留客足鸡豚。

    谁有不明白的问题?

    预设:足鸡豚:足够的鸡肉猪肉。

    读完这两句诗,你能体会到什么?(农家的淳朴、款待客人时尽其所有的盛情)

        你是从哪里感受到的?(“莫笑、足”)

    反复读这两句诗,生读,男女分读。(把“足”字读得又重又长)体会农家的淳朴热情。

    2)引读后两句诗: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理解:山重水复:一座有一座山,一条有一条河。

    疑:以为。

    酒足饭饱的作者在山峦水道当中穿梭,绕来绕去,总是走不出去。此时作者心情如何?从哪看出的?(心情着急,从“疑无路”看出)

    理解:柳暗花明(借助插图理解)

    从刚才的“疑无路”到现在的“又一村”,此时作者心情又是怎样呢?(惊喜、高兴、喜悦)

    请同学们练习读读这两句,读出作者心情的变化。

    3)同学们体会得这么好,谁能把整首诗的意思说一说,其他同学注意听,看看你有没有不同的理解。

    3.指导学生反复吟诵此句,体会作者喜悦的心情,感受诗句语言的韵律美、节奏美。

    4.熟读成诵。

    指导学生用多种方式朗读这首古诗,比比谁的朗诵更优美,试着背诵下来。

    5.领悟意境。

    《题西林壁》告诉我们从不同的角度看问题,这首诗又告诉我们什么?(劝慰人们,在遇到困难之时,不要丧失信心,也许在极度困难之时,会突然发现解决问题的办法)

    其实“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惊喜生活中无处不在,你能举个例子吗?如作文时,做题时。生举例,师可示范。

    .展阅读

    1.课我们不但学会了《游山西村》,还掌握了几种学习古诗的方法,收获真不少。

    同学们,我们地球分为五大洲四大洋,你能说出它们的名字吗?(学生回答)可是,五大洲是怎么形成的呢?现在,让我们一起去了解了解吧!板书课题:8* 世界地图引出的发现

    2.出示预习提纲:(

    1)自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2)利用工具书,(

    3)想一想,你读懂了什么,还有哪些不懂的问题?

    3、检查自读情况。

    1)检查字词。出示:静谧 资料 召开  起源 坐卧不安 消磨时光 不可思议精神大振枉费心机 浩如烟海   学生齐读、指读。

    2)指名学生读课文,想一想,你读懂了什么?

    3)学生提出疑难问题,有的可以同学间相互解决,有的可以留待深入阅读时解决。

    板书设计:

    游山西村

    (宋)陆游

                     足鸡豚   淳朴、热情好客

                     疑无路      着急

                   又一村      高兴

    8* 世界地图引出的发现

    偶然发现  寻找证据

    产生奇想  引起震动



    第三部分《6.爬山虎的脚》《7.蟋蟀的住宅》

    教材分析:

    6.爬山虎的脚》《7.蟋蟀的住宅》是四年级上册第二组“睁大眼睛看世界”主题中的两篇精读课文和一篇略读课文,本组课文以“睁大眼睛看世界”为主题。《6.爬山虎的脚》这篇课文是我国现代著名作家叶圣陶写的一篇观察植物生长特点的科普性说明文章。课文细致地描写了爬山虎生长的地方,爬山虎的叶子,爬山虎的形状和特点,以及它是如何一步一步往上爬的。学习这篇课文,能使我们也产生了探究的愿望,激起我们留心观察周围事物的强烈兴趣。《蟋蟀的住宅》是法国著名昆虫学家法布尔写的一篇说明性的科学小品文,也是一篇观察笔记。在文中,作者介绍了自己观察到的蟋蟀的住宅的特点,以及它是如何建造住宅的。作者在这篇文章中大量采用了拟人的手法,把蟋蟀比作人,把它的巢穴比作人的住宅,把它的活动比作人的活动,想象非常丰富,语言十分风趣。从课文的字里行间,我们能感受到作者是通过长期深入的观察才发现了这一昆虫世界中不为人知的秘密。这两篇课文,一是学习作者认真观察事物的方法,激发学生观察周围事物的兴趣;二是体会作者是怎样运用富有情趣的语言来表达的。


    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认识12个生字,会写24个生字。正确读写“引人注意、均匀、重叠、空隙、叶柄、触角、痕迹、逐渐、休想”等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全文。

    3.了解爬山虎脚的特点,理清课文叙述顺序,抓住课文的主要内容。

    4.学习作者细心观察的方法,培养学生具有留心观察身边事物的习惯。

    过程与方法:

    1.指导学生自主、合作学习,抓住含义深刻的词句,联系上下文或生活实际谈体会,读中悟、悟中读。

    2.通过对文本的研读,体会作者由物及情的变化,并能升华自己的感情。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体会蟋蟀吃苦耐劳、不肯随遇而安的精神。

    教学重难点:

    重点:理解蟋蟀住宅的特点和它修建的过程,学习抓住特点形象生动地说明事物的方法。

      难点:体会蟋蟀吃苦耐劳、不肯随遇而安的精神。

    教学资源

    本课教学采用自制的多媒本课件、拓展阅读资料。

    教学策略:

    创设情境 提出问题 利用认知工具自主探究 交流协作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认识5个生字,会写11个生字。正确读写“引人注意、均匀、重叠、空隙、叶柄、触角、痕迹、逐渐、休想”等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全文。

    3.了解爬山虎脚的特点,理清课文叙述顺序,抓住课文的主要内容。

    4.学习作者细心观察的方法,培养学生具有留心观察身边事物的习惯。

    教学重点:

    了解作者是怎样用生动准确的语言描写出爬山虎叶子和脚的特点。

    教学难点:

       爬山虎是怎样向上爬的。

    教学资源:

    本课教学采用自制的多媒体课件 拓展阅读资料

    教学过程

    (一)自读课文,理清思路

    1.导入新课:同学们,大自然是神奇的,你们曾跟随老师一起领略了钱塘江大潮的壮观,感受了雅鲁藏布大峡谷的神秘,还欣赏了变化多端的火烧云。今天,老师要和大家一起来学习与植物有关的课文。师板书:爬山虎。看到这三个字,你脑海中会出现什么景象?(交流后出示实物或课件出示爬山虎录像,认识这种绿色的植物)

    想象着爬山虎的样子再来读这个词语。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爬山虎的脚(板齐课题),齐读课题。

    2.这篇文章是著名作家叶圣陶先生写的,关于叶圣陶,你都有哪些了解?

    交流有关叶圣陶的文字图片资料

    3. 那么爬山虎的脚是什么样子的呢?让我们打开课本。先看老师的要求。(出示预习提纲)

    1)自由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2)想一想,作者是从哪几个方面来写爬山虎的。

    4.检查预习。

    1)出示第一组词语:叶柄  茎 

    指读,齐读。出示图片或实物,说一说,哪是叶柄,哪里是茎。再读词语。

    2)出示第二组词语:均匀  蛟龙

    指读,齐读。

    3)出示第三组词语:空隙  重叠 触着墙

    指读,齐读。(注意多音字的读音)空在这里读kòng,重在这里读chóng,着在这里读zháo

    4)出示词语:均匀、重叠、空隙、叶柄、茎、蛟龙、触着墙

    抽生读 ②开火车读 ③齐读

    5)指导书写

    1)出示:逐、叠、茎

    2)观察这几个字写的时候注意什么。(“逐”是半包围结构,要注意字形和结构特点;“叠”的结构比较特殊,下面是“且”,不要多加一横;“茎”的第四笔是横撇,不要分成两笔写。)

    3))生练习写,写后同桌互相评价。

    5.指名学生接读课文,其他同学边听边想:这篇文章是从哪几个方面写的?(爬山虎生长的地方、爬山虎的叶子、爬山虎的脚)

        哪几个自然段写爬山虎的叶子?哪几个自然段写爬山虎的脚?(1-2自然段写叶子,3-5自然段写脚)

    (二)品读重点,读中悟写  

    1.爬山虎的叶子是什么样子的呢?自由读课文1-2自然段,画出有关的句子。

    交流出示:

    爬山虎刚长出来的叶子是嫩红的,不几天叶子长大,就变成嫩绿的。爬山虎的嫩叶不大引人注意,引人注意的是长大了的叶子。那此叶子绿得那么新鲜,看着非常舒服,叶尖一顺儿朝下,在墙上铺得那么均匀,没有重叠起来的,也不留一点儿空隙。一阵风拂过,一墙的叶子就漾起波纹,好看得很。

    1)自己读这一段话,看有什么感受?

        从哪里看出来的?(嫩红、嫩绿,一顺朝下、均匀、没有、也)

        作者是按怎样的顺序描述叶子的?(先写刚长出的叶子,又写长大后的叶子)

    2)放多媒体课件或出示挂图(一墙的爬山虎随风摆动的画面),请学生欣赏,想一想,并用自己的话说说看到了什么?(生自由发言)

    3)边读,边想象美丽的画面。

    2.读了这段话,你有什么疑问吗?

        作者怎么把叶子写得这么美呢?(认真观察)爬山虎的叶尖为什么一顺儿朝下?为什么在墙上铺得那么均匀,没有重叠起来的?

    是啊,这是为什么呢,这和它的脚有关。我们先来看爬山虎的脚是什么样子的?又是怎样爬的呢?自由读3—5自然段,画出有关的句子。

    1)交流出示:

    爬山虎的脚长在茎上。茎上长叶柄地方,反面伸出枝状的六七根细丝,每根细丝像蜗牛的触角。细丝跟新叶子一样,也是嫩红的。这就是爬山虎的脚。

    找一找:学生默读课文,画出描写爬山虎样子、生长位置和颜色的句子。

    说一说:你找出了哪些句子呢?从这些句子中你知道了什么?(板:茎上长叶柄 枝状 细丝 嫩红)

    谁能说说蜗牛的脚是怎样的?(触角很细,头上有圆片)

    师:哦,原来爬山虎的脚就是这些细丝。

    画一画:请同学们用笔画出你了解到的爬山虎,看谁画得又快又好!(学生绘画)

    评一评:谁愿意把自己的画让老师展示一下,请同学们对照板书评评这幅画。(投影爬山虎实物)

    读一读:谁能通过朗读读出你了解的爬山虎吗?

    想一想:爬山虎的脚如此细小,而且还藏在叶子的下面,为什么作者还是描写得如此细致呢?书中有这样的一句话,谁能独具慧眼找出来呢?(今年,我注意了,原来爬山虎是有脚的。)哪个词说明了作者进行了仔细的观察呢?(注意)

    师:是的,正是因为作者“注意”了,所以对爬山虎的脚长的位置、形状、颜色了解得那么仔细。

    2)了解爬山虎是怎样一步一步向上爬的

    爬山虎既然有脚,那它一定有自己独特的爬的本领,那它究竟是怎样爬的呢?你都画了哪些句子?

        交流出示:

    爬山虎的脚触着墙的时候,六七根细丝的头上就变成小圆片,巴住墙。细丝原先是直的,现在弯曲了,把爬山虎的嫩茎拉一把,使它紧贴在墙上。

    再读,画出描写动作的词语。(板书:触 变 巴 弯 拉 贴)你感受到了什么?

    理解:触 巴 拉

    质疑:你认为“触”在这里是什么意思?(挨)

    追问:为什么不用“挨”而用“触”呢?

    提示:爬山虎的脚是怎样的?(细小圆片;小轻,只能触)

    巴”可以换成什么词?(抓贴)为什么不用抓呢?老师做抓的动作。(不是爪子)

    演一演:老师想请两位同学到黑板上做动作,注意观察。(指名一人做“巴”;一人做“贴”)谁在“巴”,谁又在“贴”,你是怎么知道的?(巴用力,植物也是有生命的)

    为什么用“巴”不用“贴”呢?(爬上虎的脚是小圆片,它是有生命的)

    你能把这种感受读出来吗?(读第一句)

    你读时注意了什么?(“触”读得轻,“巴”读得重)谁还能读一读

    爬山虎的脚又是怎样“拉”的呢?谁来读读写拉的句子。(指名读)

    演示:(老师拉一名同学)老师在拉谁?

    文中什么拉什么?(脚拉茎)

    是怎么拉的呢?(学生说,老师做动作)

    用自己的话说说爬山虎是怎样一脚一脚往上爬的。也可以组内交流,交流时一人说,其他人听,听完后可补充。

    感情朗读:读到这,你对爬山虎的脚有何感受?(太有趣了,太神奇了)

    用你的朗读把你的感受展示出来吗?

    齐读第4自然段

    3.触着墙的爬山虎的脚能爬,没触着墙的爬山虎的脚又怎么样呢?请生自读5自然段,看读了这段话有什么感受?  

    汇报自读情况:

    爬山虎的脚要是没触着墙,不几天就萎了,后来连痕迹也没有了。触着墙的,细丝和小圆片逐渐变成灰色。

    感受:生自由谈 (师注意引导:“……要是……休想……”说明了什么? 可见爬山虎的脚具有多么不屈不挠的攀登精神)

    带着对爬山虎的脚的这种精神的赞叹再读最后一段。

    4.照应前文。前边我们还提出了两个问题:爬山虎的叶尖为什么一顺儿朝下?为什么在墙上铺得那么均匀,没有重叠起来的?现在你找到这两个问题的答案了吗?(爬山虎的脚长在茎上长叶柄的地方的反面,是一脚一脚往上爬的)

    5.有感情朗读课文。

    (三) 读写迁移,以写促读

    1.爬山虎的脚的变化,是作者一下子看出来的吗?从中你受到什么启示吗?(谈启示、说方法)

    (可提示学生从作者的观察顺序、作者的观察方法、文章围绕一方法和时时留心观察周围事物的习惯这些方面去谈。)

    2.小结:作者坚持长期观察,并用生动准确的语言描写出爬山虎叶子和脚的特点,所以我们观察事物时要耐心,细心,还要长时间的观察,这样才能把认识的事物写清楚。

    (四)课外拓展,形成能力

    1.读课后阅读链接,并从课后泡泡语中任选一项,课下细致观察,把观察结果记下来。

    2.课下试背全文,并摘抄文中优美的句子。

    板书设计:       

    爬山虎的脚

    叶子:  一顺儿朝下    均匀

            茎上  枝状细丝  嫩红  (位置 形状 颜色)

    触  变  巴  弯  拉  贴   (怎么爬)

    脚   萎了  牢固

    五.拓展阅读

    《藕与莼菜》《牵牛花》、《春联儿》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会认7个生字,会写13个生字。正确读写“住宅、隐蔽”等15个词语,摘抄把蟋蟀当作人来写的子。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

    3.理解蟋蟀住宅的特点和住宅的修建过程,领悟作者的一些表达方法

    4.体会蟋蟀吃苦耐劳、不肯随遇而安的精神,培养学生仔细观察的习惯。

    教学重点:

    理解蟋蟀住宅的特点和它修建的过程,学习抓住特点形象生动地说明事物的方法。

    教学难点:

    体会蟋蟀吃苦耐劳、不肯随遇而安的精神。

    资源准备:

    本课教学采用自制的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自读课文,理清思路

    1.请看老师写词语。(板书:住宅)齐读词语,看到这个词语,你想到了什么?

    2.谁来向大家夸一夸自己的住宅?这节课我们一起去参观蟋蟀的住宅。(板书:蟋蟀的)齐读课题。

    3.生自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想一想:蟋蟀的住宅是什么样子的,有什么特点?提出不明白的问题。

    4.交流

    1)检查生字词。

      出示第一组生词:巢穴 住宅 指名读,这两个词语是同义词,在本课中指的是蟋蟀的住所。

      出示第二组生词:慎重 选择  随遇而安读一读课文中带有这3个词语的句子,看看你读出了什么?(蟋蟀选择住所非常认真、谨慎)

    出示第三组生词:隐蔽  搜索   弃去

    找生读,齐读

    指导书写:蔽、搜、倾、抛

    生观察,说说写时应注意什么。(“蔽、搜”把笔顺写正确;“倾、抛”注意安排好间架结构。)

    师范写“蔽、搜”,提醒“蔽”下左部分中的竖上下是一笔;“搜”右半部分的竖要通下来。

    生练习书写后同桌评价。

    2)检查读课文情况。指名学生读课文,其他同学边听边想:蟋蟀的住宅是什么样子的,有什么特点?你还有不明白的问题吗?

        交流后归纳问题。(从哪些地方可以看出蟋蟀“不肯随遇而安”?它的住宅为什么可以算是“伟大的工程”?)

    (二)品读重点,读中悟写

    1.从哪些地方可以看出蟋蟀“不肯随遇而安”?它的住宅为什么可以算是“伟大的工程”?请同学们自由读课文,找出课文中相关的语句,画下来。

    2.交流

    1)从哪些地方可以看出蟋蟀“不肯随遇而安”?

    出示:

    别的昆虫大多在临时的隐蔽所藏身。它们的隐蔽所得来不费工夫,弃去毫不可惜。蟋蟀和它们不同,不肯随遇而安。它常常慎重地选择住址,一定要排水优良,并且有温和的阳光。它不利用现成的洞穴。它的舒服的住宅是自己一点一点挖掘的,从大厅一直到卧室。

    读一读这段话,理解“随遇而安”是什么意思?从哪些地方看出它不“随遇而安”?(交流点红词语: 慎重选址 排水优良温和的阳光一点一点挖掘)从这些词语中你体会到了什么?(蟋蟀选择住宅非常认真、谨慎)

    读读这段话,读出你的体会。

    再读这段话,看看作者运用了怎样的写作方法?(对比)这样写有什么好处?(作者拿蟋蟀与其它昆虫作比较,说蟋蟀的特点是不肯“随遇而安”, “不利用现成的洞穴“,而是靠“自己一点一点挖掘的”,说明了蟋蟀的特点,也引起了我们极大的阅读兴趣)

    带着你的理解再来读这段话。指名读,齐读。

    2)从哪里看出这是一项“伟大的工程”?

    出示:5自然段

    读一读这段话,你有什么感受?(蟋蟀的住宅很隐蔽)从哪些词语中感受到的?(倾斜、弯弯曲曲、总、平坦)

    蟋蟀在平台上弹琴”让你感受到了什么?(快乐、幸福、浪漫)

    这句话是把蟋蟀当作人来写的,所以才这么生动。都来读一读,读出蟋蟀的幸福、快乐。

    还从哪里看出这是一项“伟大的工程”?交流出示: 6自然段

    蟋蟀的住宅有哪些特点?(简朴 、清洁、卫生)

    还从哪里看出这是一项“伟大的工程”? 交流出示:789自然段

    作者分几个层次来写蟋蟀建房的过程?说说每个层次的意思。

    再读这两个自然段,找出描写蟋蟀建房的句子。画出表示动作的词语。说一说,从这些词语中你体会到了什么?(辛苦、时间长)

    出示句子:

    工作做得很快,蟋蟀钻在土地下干活,如果感到疲劳,它就在未完工的家门口休息一会儿,头朝着外面触须轻微摆动。不大一会儿,它又进去继续工作。我一连看了两个钟头,看得有些不耐烦了。    

    工作做得很快,蟋蟀干活,如果感到疲劳,它就休息一会儿,又继续工作。我看得有些不耐烦了

        比较一下,哪个句子好,为什么?

        作者能够把蟋蟀建房的过程写得如此生动具体,说明了什么?(说明:蟋蟀──认真工作、坚持不懈、辛勤劳动;作者──仔细观察、注意研究。)

    有感情地朗读这3个自然段

    3.学习了这篇课文,你觉得蟋蟀是一种怎样的动物?

    4.带着自己的感受有感情朗读课文。

    (三) 读写迁移,以写促读

    以《我的住宅》为题,用第一人称简要介绍蟋蟀住宅的特点和修建过程。

    (四) 课外拓展,形成能力

    1.抄写课文中把蟋蟀当作人来写的句子。

    2.读课后资料袋,阅读法布尔的《昆虫记》。

    板书设计: 

    蟋蟀的住宅

    外部              内 部

    特  点   倾斜的隧道         墙壁光滑

    微斜的门口         地面平整

    平坦的平台         简朴卫生

    伟大的工程      吃苦耐劳  不肯随遇而安


    第三课时

    教学目标:

    1.回顾两篇课文内容,感悟主题。

    2.了解读后感的写作方法。

    3.联系生活实际,学习作者认真观察事物的方法,激发学生观察周围事物的兴趣。。

    教学重点:

    掌握读后感的基本写作方法。

    教学难点:

    感受到了作者对昆虫的特殊感情,极大地引发了观察周围事物的兴趣。  

    资源准备:

    拓展阅读资源

    学过程:

    一、导入:回顾课文、谈感悟。(5分钟)

    上节课我们一起学习了《爬山虎的脚》这篇课文讲了爬山虎的叶子、爬山虎的形状和特点以及它是怎样用“脚”爬的,启发人们留心细致地观察周围的事物。了解作者是怎样用生动、准确的语言写出爬山虎叶子和脚的特点,通过对词句的理解了解爬山虎脚的特点。

    我们通过解读文本,拿起笔画一画爬山虎的脚、爬山虎的叶子吧。  

    《蟋蟀的住宅》从课文的字里行间,我们能感受到作者是通过长期深入的观察才发现了这一昆虫世界中不为人知的秘密。

    二、拓展阅读,启发思维。(11分钟)

    过渡语:

    这两篇课文中习这篇课文,我们一是学习作者认真观察事物的方法,激发学生观察周围事物的兴趣;二是体会作者是怎样运用富有情趣的语言来表达的。在我们的平台中还有几篇与这两篇很相近的文章,也一起去读读吧。

    1、教学平台(ppt出示:《法布尔的故事》《带刺的朋友》《牧鹅散记》《我有一个小本本》读后感)6分钟

    过渡语:选编了4篇以“观察与发现”为主题的文章(出示课件)前几天,老师已经布置大家进行了认真的阅读,并填写了《阅读记录表》。现在请大家和同桌相互交流电下,看看你们的阅读体会是不是一样的。

    2.这几篇写观察与发现的文章里你最喜欢哪一篇?说说从文章中你发现了什么?(ppt出示:语文大书38页)5分钟

    3.语文大书,阅读读后感写法。

    1)了解读后感的写作方法。(快速阅读,提炼出方法)

    2)学生自由读

    3)交流重点写法(谁能和大家分享一下自己的收获,生说。)

    4)老师总结(老师帮大家总结一下)

    第一点就是在写时抓住自己感受最深刻的课文的内容加以引用,也就是“引”。结合课文内容展开议论。————“议”,联系生活实际谈谈自己的感受。————“联”(PPT出示:把课文中自己感受最深刻的内容引用到习作中。————“引”,结合课文内容展开议论。————“议”,联系生活实际谈谈自己的感受。————“联”)

    三、自主创作。(20分钟)

    通过阅读,对大自然的美丽景物又有了一些认识和感受。这几篇文章都是作者通过长期的,耐心细致的观察才发现大自然中这些不为人知的奥秘的。

    四、分断分享

    6.那么,在同步阅读的这四篇文章中,哪些段落或句子最打动你呢?或者说哪些地方给你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学生汇报)《我有一个小本本》

    问题:“我为什么样想拥有一个小本本,有了小本本以后,我都记录了什么?这个小本本给我带来了哪些好处?小组讨论后交流。

    1)小本本记下的是自己所见,所闻。所感、所想。

    2)小本本记下来的内容可以成为创作的素材。

    3)齐读课文最后两个自然段,体会小本本给“我”带来的好处

    过渡语:该展示我们成果了,这是班级 的文章。

    1、展示优秀同学的作品(12篇),作者读,师生评。

    2、小结:用心发现,就能发现事物之间的联系,发现事物之中鲜为人知的秘密,发现事物的本质。如果还能像俄国大作家契诃夫那样,像作者金波那样,把自己的生活中看到的美丽的世界用一个小本本记录下来,那你也会非常了不起的。在以后的每一天里,让我们睁大自己发现的眼睛,来观察这个美丽的世界吧!



    第四部分 单元主题阅读——观察与发现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学生通过对四篇课文主题的提炼,引发了学生对生命真谛的思考。通过拓展阅读,进一步理解生命的真谛。

    2.能够根据单元主题提炼信息,进行批注。

    3.锻炼学生的表达与交际的能力。

    4. 培养学生提取信息、复述、重整、伸展的学习能力。

    过程与方法:

    1.通过单元课文内容回顾,进一步明确单元主题。通过老师建议,明确阅读的目标和整理信息的方式。

    2.利用数字故事、概念图、ppt、表格等完成信息的整理。

    3.在展示阅读成果时,分享阅读收获,升华情感目标,促进认知策略的形成。

    4.在拓展阅读中,让学生从不同方面体会生命的意义和价值。

    情感态度价值观:

    1.学生能够理解生命的真谛是什么,体会生命的意义,感受生命的美好。

    2. 激发对生命的思考,从而学生懂得更加珍惜生命,热爱生命。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提炼主题信息,整理出阅读收获。

    教学难点:整理信息,展示汇报。

    教学策略:利用表格形式进行单元内容回顾,通过老师的引导,激发学生的阅读欲望;通过老师的建议,明确阅读目标和整理信息的方式。

    教学资源:拓展阅读教材        PPT

    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

    回顾单元主题(板书:睁大眼睛看世界)

    二、回顾单元内容,激发兴趣。

    1、本单元课文回顾梳理。(ppt出示表格)

    同学们,你们瞧,这棵“观察与发现”之树已是枝繁叶茂,硕果累累了,通过刚才的阅读,我们可以感受到,观察是这么的有趣。只要我们留心观察,用心思考,就会有所发现,我们一起回顾一下吧!


    附:预习单

    单元主题


    单元导语

    我用喜欢的符号标出了本组课文的内容和学习要求。

    题目与作者





    有认读困难

    的生字





    不懂的词语





    不懂或感

    兴趣问题





    说说课文中

    的“发现”





    读后的感受


    画出优美句子,

    想想喜欢的理由


    我搜集的资料



    2、学生口头填写下面表格,完成单元内容回顾。

    3.点评小结,激发阅读兴趣。

    师:预设话题:

    爬山虎的脚是细丝还是小圆片?

    爬山虎是怎样一脚一脚往上爬的?

    蟋蟀的住宅是什么样的。鼓励采用第一人称自我介绍、记者采访等形式交流。

    你从《古诗两首》中分别明白了什么道理?

    温馨提示:

    小组选择你们感兴趣的一个话题。

    用喜欢的方式展开学习交流。

    4.汇报交流

    师:这节课老师也给大家带来了几篇从不同角度看世界的文章。大家想读读吗?好,请看大屏幕。

    三、给出阅读建议

    1PPT出示本节主题阅读材料目录。

    2PPT呈现给出的建议。

    A通读六篇文章,边读边批注(概括文章主要内容;体会文章中含义较深的语句,提炼文章主题思想。)

    B请选择六篇文章中的1篇文章或几篇文章进行深度阅读,整理信息。也可以整理自己搜集到的资料。

    C阅读信息呈现方式。(任意一种)

    a表格 b 概念图 c ppt d 数字故事

    四、主题阅读,提取信息。

    1、学生个性化阅读,批注。师过程检查,辅助指导,了解情况。

    2、深度阅读,整理信息。师过程检查,辅助指导,了解情况。

    形式自选其一:a表格 b 概念图 c ppt d 数字故事

    第二课时

    教学过程

    一、了解学生信息整理情况。

    (如果没完成信息提取任务的,视情况给时间完成)

    二、展示交流,深化认识。

    1.把信息整理成果上传平台,全班到平台中欣赏。

    2.个体展示汇报阅读收获,深化认识,师生共赏共评。

    1)学生自荐展示交流课上阅读成果

    2)交流展示自己搜集的资料(内容自选,可以使名言背诵,朗诵小诗等)

    学生汇报时老师相机做评价、总结升华。

    三、阅读总结:

    师:同学们,通过两节课的学习,你们对世界是不是有了更深的认识呢?

    1.生谈收获。

    2师总结。

    师:本组文章中作者并没有直接告诉大家他作了长期的观察,而是通过语言文字来体现这一些,所以品析语言、体会文章里的重点词语是非常重要的学习活动。



    第五部分:单元主题写作——睁大眼睛看世界

    设计理念:

    留心周围事物”是本单元的重点训练项目,本次习作的教学设计,力求指导学生把“观察事物的方法”、培养孩子们观察的兴趣,养成留心观察周围事物的好习惯落到实处。在学生掌握边观察边探索观察方法的同时,教师适度引导学生总结出对不同事物的观察方法,让学生将观察的结果当堂写下来,避免了空洞的编造,使学生不再陷入无话可说的尴尬境地。这些针对性很强的指导,也体现了语文课标中对习作的要求,选取贴近学生生活的话题,让学生在实物面前有话可说,不再说空话、假话、套话。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在交流的过程中,引导学生合理的表达出观图后想到的内容和观察后的感受。

    2.在口语交际中,回顾和总结在课文中学到的观察方法和观察习惯。

    3. 多角度体验观察的重要性,激发写作的兴趣。

    过程与方法:

    1.通过回顾单元课文表达方式上的共同点,明确本节课如何运用写作方法进行习作。

    2.通过平台进行打写。

    3. 练习品评欣赏精彩片段、文章,进行自改和互改。

    情感态度价值观:

    多角度体验观察的重要性,激发写作的兴趣。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掌握单元文本的基本写作方法。

    教学难点:运用单元文本的写作方法进行本次习作。

    教学策略:.利用平台进行习作,通过平台欣赏、自改、互改习作。 及时整理学生的精彩片段,用PPT呈现给学生,鼓励表扬学生习作的积极性。

    教学资源: PPT课件 多媒体教室

    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回顾课文,再现精彩内容。

    回顾单元主题, 课文内容及写作手法的收获。

    过渡语:这几天的语文课,一个厚重的字眼一直浮现在同学们的脑海,那就是——一个五彩缤纷的世界。

    通过这一单元的学习,老师和大家一样,渐渐发觉了观察带给我们的快乐。擦亮观察的眼睛、描述心中的精彩 :我们每个人都有一双明亮的眼睛,每双眼睛里都有一个五彩缤纷的世界,同学们用自己明亮的眼睛认真观察过周围的事物吗?这节课老师想让大家共同分享这份快乐。现在就请你把自己独特的发现告诉大家吧。

    1.按提示有序地讲述自己的发现:

    最近你观察过什么事物?是在哪里观察的?怎么观察的?

    观察的时候你发现了哪些新奇的事情?

    观察对象的哪些地方让你感觉到有趣?

    2.引导全班学生相互交流和启发,老师做适当的点评。

    二、明确作文要求。

    出示要求,学生说说从中获得的信息。

    学生打写。

    略作思考,即可动笔;也可先列提纲,再写内容。


    板书设计:

                        睁大眼睛看世界——一个五彩缤纷的世界。


    (第五单元主题写作)


    第二课时《五彩缤纷的世界》作文讲评

    教学过程

    一、评比题目。

    让学生说说哪些作文的题目吸引了你。评一评,题目起得怎么样?说说理由?

    二、精彩内容欣赏。

    自读自改、加工润色

    要求:

    1.写完后无声细读,改正文中的错别字,还要把不通顺的句子修改过来。

    2.反复斟酌,加工润色文中的词句,让这些词句变得更加生动,表现力更强。

    三、集体评价典型习作

    1.选取具有代表性的习作,由学生自己在班上朗读。

    2.再由小作者说一说这样写的理由。

    3.最后师生共同评价并提出修改意见。

    作文讲评

    教师在批改过程中,可选以下几类典型,作为学生评议内容及方向。

    a、同一事物,不同观察、描写角度的对比。

    b.同一内容描写,粗略与细致的对比。

    c、优秀习作的赏析。

    四、同桌探讨、相互评改

    明确评改要求:

    1.找出别人作品中的错别字和不通顺的句子。

    2.在文章中或文章后写出自己的评改意见。

    3.就文章内容和自己的评改意见与同位交流探讨。

    五、找句子、学方法

    1.在学过的课文中找类似的语句,并体会留心观察的重要性。

    2.拿出自己写过的类似的句子,供大家品评。

    六、借鉴意见、修改习作

    修改要求:认真读文章,找出文章中的事例或现象,读一读, 使之具体。

    1.认真思考同学们的评改意见,修改完毕后再和其他同学交流。

    2.借助集体的智慧认真整理自己的习作,并重新誊抄一份。

    小结

    让学生根据两节课的学习总结收获。

    2、师总结:我们在这次作文课中,又一次体会了生命的含义,从而学会——尊重生命、珍爱生命、敬畏生命!

    • 在新页面中查看内容
    • 下载源文件
    • 标签:
    • 第二单元
    • 单元
    • 睁大眼睛
    • 四年级上册
    • 世界
  • 加入的知识群:
    学习元评论 (0条)

    评论为空
    聪明如你,不妨在这 发表你的看法与心得 ~



    登录之后可以发表学习元评论
      
暂无内容~~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