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理论基础二

    普通类
    • 支持
    • 批判
    • 提问
    • 解释
    • 补充
    • 删除
    • 一、联通主义理论

    1、概述
          2005年上半年, 加拿大学者西门思(George Siemens) 在《教学技术与远程学习》国际学刊等学术媒介上发表“Connectivism” 系列研究成果, 在《Connectivism: A Learning Theory for the Digital Age》一文中, Connectivism 体系定位为“数字时代的学习理论”, 引起了国际学术同行一定程度的关注,被称为“里程碑式的”。从相关研究中我们看到该“学习理论”试图从“联结”的角度把学习定位为一种“网络联结和网络创造物”。国内有将Connectivism译为“关联主义”、“联通主义”、“连接主义”。“联通主义”取联而通之之意。
     
      联通主义: 数字时代的联结观
      以往的学习理论在研究学习过程时只关注学习者头脑内部的学习,强调学习者的中心性,都将知识视为一种可以通过推理或体验来获得的客观存在物( 或一种客观状态) ,而没有将外在的学习技术纳入其中,没有考虑学习者自身与外部组织之间的关系。
      联通主义学习理论有八条原则,包括: 第一,学习和知识存在于各种不同的见解之中;第二,学习就是在不同专业节点或信息源之间建立连结的过程; 第三,学习可以存在于非人类的设备上; 第四,知道更多的能力比当前拥有的知识库更为重要; 第五,要促进持续性的学习就要培育和维护关系;第六,能够在不同领域、思想和概念之间发现它们的联系是一项核心的技能; 第七,所有关联主义者开展学习活动的最终目的就是要保持知识的与时俱进( 准确的、最新的) ; 第八,决策本身就是学习的过程。选择学习什么以及理解新的信息,都是对变化的客观世界做出调整的过程。
      联通主义学习理论的核心构造词是节点、连结和网络,核心思想是: 知识存在于学习者自身之外的实体上( 如个人计算机网络、组织等) ; 学习就是编织个人社会知识网络的过程; 要在不同节点和网络之间建立关系,将网络中的弱连结变为强连结。学习者个人和整个网络之间是双向促进的关系,知识流在其间得以流动和创造。这种由个人到网络再到组织之间的知识发展周期能够让学习者的知识库通过网络连结而处在不断的更新之中。一言以蔽之,在网络互联的世界里,在不同实体之间建立关系( 连结) 的能力就是数字化学习以及生存的法宝。
     
      联通主义的核心思想:
    (1)学习不再是一个人的活动,学习是连接专门节点和信息源的过程。
    (2)学习不再是内化的个人活动。当新的学习工具被使用时,人们的学习方式与学习目的也发生了变化。
    (3)联通主义建立在这样一种理解上: 即知识基础的迅速改变导致决策的改变、新的信息持续被获得、区分重要信息与非重要信息的能力至关重要。
    (4)联通主义的起点是个人,个人的知识组成了一个网络,这种网络被编入各种组织与机构, 反过来各组织与机构的知识又被回馈给个人网络, 提供个人的继续学习。
    这种知识发展的循环(个人对网络对组织)使得学习者通过他们所建立的连接在各自的领域保持不落伍。
    (5)由于知识不断增长进化, 获得所需知识的途径比学习者当前掌握的知识更重要。知识发展越快,个体就越不可能占有所有的知识。
    (6)联通主义是一种经由混沌、网络、复杂性与自我组织等理论探索的原理的整体。学习是一个过程, 这种过程发生在模糊不清的环境中, 学习(被定义为动态的知识)可存在于我们自身之外(在一种组织或数据库的范围内)。
    (7)联通主义继承了认知科学的新联结主义的某些特性———把学习看作一个网络形成过程。
    联通主义关注形成过程和创建有意义的网络,其中也许包括技术中介的学习,承认当我们与别人对话的过程中学习发生。
    (8)联通主义强烈地关注外部知识源的联结,而不仅仅设法去解释知识如何在我们的头脑中的形成。
    (9)“管道比管道中的内容更重要。” 

      联通主义的核心观点:

    (1)联通主义知识观:知识存在于连接中,是一种联通化知识。

    (2)联通主义学习观:学习即连接的建立和网络的形成。

    (3)联通主义课程观:开放网络课程。

    (4)联通主义教师观:课程促进者,影响和塑造网络。

    (5)联通主义学生观:自我导向、网络导向的学习者和知识的创造者。

    (6)联通主义学习环境观:分布式、复杂信息环境中的个人学习环境和个人学习网络。

    (7)联通主义交互观:交互是联通主义学习的核心与关键。

    2.对学习者的要求

    (1)学习者都受过教育,有信心和能力利用网络开展学习。

    (2)学习者有参与联通主义学习的能力,能对信息是否正确、是否对自己有用作出判断。

    3.与其他学习理论的区别

    4.启示
     
    (1)教育资源开发建设需要体现时效性,紧跟时代发展潮流
    关联主义论知识的其他特性描述:知识的现时性,知识的(个体)相关性,知识的混沌性、复杂性和不确定性。
    教育资源开发要尽量根据时代发展的步伐开发先进的教育资源,不要开发一些已落伍的资源。同时,资源建设过程中要体现时效性,注重及时更新资源。
      (2)教育资源开发要注重资源之间的相关性,连接的重要性
    联通主义的起点是个人, 个人的知识组成了一个网络,这种网络被编入各种组织与机构, 反过来各组织与机构的知识又被回馈给个人网络,提供个人的继续学习。联通主义强烈地关注外部知识源的联结, 而不仅仅设法去解释知识如何在我们的头脑中的形成。联通主义继承了认知科学的新联结主义的某些特性———把学习看作一个网络形成过程。
    资源开发过程中要注意资源模块之间的连接,不要使得每个模块的资源都是独立存在的,注重版块之间的联系。
      (3)强调资源的动态生成机制,资源碎片化
    “全微”时代,我们可以通过开发短时间的微课资源供学习者学习,学习者通过在碎片化资源中学习获取知识。同时,注重资源的动态生成与资源进化。
      (4)提高去伪存真、判别优劣资源的能力
    联通主义建立在这样一种理解上: 即知识基础的迅速改变导致决策的改变、新的信息持续被获得、区分重要信息与非重要信息的能力至关重要。
    大数据时代,海量资源,需要我们有去伪存真,判别优劣资源的能力,尽可能多开发优质资源。
      (5)资源开发要体现学习者非正式学习的重要性
    联通主义继承了认知科学的新联结主义的某些特性———把学习看作一个网络形成过程。联通主义关注形成过程和创建有意义的网络, 其中也许包括技术中介的学习, 承认当我们与别人对话的过程中学习发生。
    因此在教育资源开发过程中,我们可以适当的开发一些学习小工具、软件等,使学习者在学习软件工具的过程中获取知识,进而提高自身能力。

    • 二、多媒体认知理论

    1.概述
      多媒体学习认知理论是由美国当代教育心理学家、认知心理学家理查德•E•迈耶(Richard E•Mayer)在其书《多媒体学习》中提出,并通过大量的心理实验证明该理论正确性和科学性。迈耶认为“按照人的心理工作方式设计的多媒体信息比没有按照人的心理工作方式设计的多媒体信息更可能产生有意义学习”,基于此认识,迈耶研究了多媒体学习的认知规律,依据双通道假设、容量有限假设、主动加工假设的心理学原理提出了多媒体学习的五个步骤和多媒体认知模型,并且提出了多媒体设计的十四个原则。
      多媒体学习认知理论的三个假设:
      (1)双通道假设。指人们进行认知加工时对视觉表征和听觉表征的材料都有相应的信息加工通道。
      (2)容量有限假设。人们进行认知加工时是需要消耗认知资源的,而认知资源是有限的,因此在每个信息加工通道上一次加工的信息数量是也有限的。
      (3)主动加工假设。是指人们为了对呈现的材料与他们的经验建立起一致的心理表征会主动参与认知加工。主动的认知加工过程包括形成注意、组织新进入的信息和将新进入的信息与其他知识整合。

     多媒体学习的五个步骤是:
      (1)从呈现的文本或解说中选择相关的词语;
      (2)从呈现的插图中选择相关的图像;
      (3)将所选择的词语组织为一个连贯的言语表征;
      (4)将所选择的图像组织为一个连贯的视觉表征;
      (5)将视觉表征和言语表征同先前的知识整合起来。

      该理论强调:
      (1)多媒体学习中视觉和语词材料在不同加工系统中加工;
      (2)认知建构取决于学习过程中学习者主动的认知加工;
      (3)视觉和语词工作记忆的加工能量有限,若对视觉或听觉通道呈现太多要加工的元素,会引起认知超负荷阻碍学习。

      Mayer提出多媒体设计的十四个原则:
      (1)多媒体认知原则:学生学习词语和画面组成的呈现比学习只有词语的呈现学习效果好;
      (2)空间接近原则:书页或屏幕上对应的词语与画面临近呈现比隔开呈现使学生学得更好;
      (3)时间接近原则:对应的词语与画面同时呈现比继时呈现能让学生学得更好;
      (4)一致性原则:当无关的材料(词语画面和声音)被排除而不是被包括时学生学得更好;
      (5)形态原则:学习由动画和解说组成的多媒体呈现比学习由动画和屏幕文本组成的多媒体呈现的学习效果要好;
      (6)冗余原则:学习由动画加解说的呈现材料比学习由动画加解说再加屏幕文本组成的呈现材料能取得更好效果;
      (7)个体差异原则:设计效果对知识水平低的学习者要强于对知识水平高的学习者,空间能力高的学习者要好于空间能力低的学习者;          

        (8)声音远着:多媒体信息中的言语使用标准比使用机器和外语进行解说,效果更好;

     (9)图像原则:多媒体形式呈现信息的时候,讲解着的图像出现在屏幕上的学习效果更好;
     (10)交互原则:多媒体教学课件应使用交互式界面,使学习者能够控制、操作和探索学习材料,激发学习者的内部学习动机和认知参与;
     (11)聚合性原则:以多媒体形式呈现的各个信息元素应当相互支持,有关联,而不仅仅起装饰的作用,以各种媒体形式呈现的知识应当相互支持、联系或扩展,促使学习者充分利用工作记忆进行信息加工;

     (12)分割原则:多媒体教学信息按照学习者学习步调分段呈现,学习者的学习效果会更好;

     (13)预训练原则:学习者掌握和了解学习内容的主要概念的名称和特征以后,会从多媒体中学习的更好;
     (14)强调原则:对重要内容的组织给予突出强调会提升学习效果。
     2.启示
      多媒体学习认知理论从多媒体环境下学习者的学习特点、认知方式等方面改善多媒体信息呈现的设计, 它是典型的以学习者为中心而不是以设计者为中心,是我们对网络资源进行 认知评价的理论依据。对于教育资源的建设有如下几方面的启示:
     
    (1)注重使用认知记忆理论设计教学信息组块
      根据学生特征分析推测出学生对当前教学内容的认知结构,根据对将呈现的媒体内容预先进行组织设计。媒体教学信息的设计应根据首因效应和近因效应的特点,根据记忆保持规律安排多媒体教学课件界面的信息内容根据理解与信息意义规律设计信息呈现方式。
     
     (2)注意呈现语言量的适度,选择适当的方式编排信息
      资源建设中,要注意呈现的信息量。视觉通道与听觉通道能容纳的信息量是有限度的,过度的视觉信息或听觉信息会产生太多需要加工的元素,将会引起认知负荷而阻碍学习者学习。
     
     (3)注重个体差异,促进学生个性化学习
      多媒体教学设计以及界面设计应该充分考虑学习者的个体因素,包括学习策略和使用情况、学习者的智力、自主学习能力等。有研究者发现,多媒体教学更适合于高视觉风格的学习者,也就是更适合于视觉输入敏感的学习者,这是因为这类学习者善于在工作记忆中保持视觉图像,更能够分析和提取视觉信息中的关键信息,这样他们就能从词与图的组合中受益。而对于学习能力较低的学习者,多媒体信息也更有效。学生借助视觉图像、听觉信息提供的形象细节来理解和整合文本里的新知识。
     
    (4)以学生为本,注重学生能力的提高
      要考虑学生学习过程中的困难学生的反应学生可能提出的问题等,将教学着眼点和重心转向学生。自我学习主动摄取知识技能是是学生主体作用的重要表现,有步骤地促进学生自学,注重设计师生双向交流和促进相互作用活跃课堂双边活动的课堂形式。

    • 三、生态学理论

    1.概述

    (1)理论的提出
      信息生态系统:特定环境里由人、实践、价值和技术构成的一个系统。在整个概念中, “ 技术”是信息生态必不可少的有机的组成部分, 但并不是处于核心地位的要素, 核心要素是在技术支持下的人的活动。同时, 在一个信息生态系统中,必然需要有一个核心价值, 系统中所有的要素、活动都要为这个核心价值服务。Nardi 等提出“ 介绍信息生态的概念是为了把关注点放在技术、人和他们的实践活动之间的联系上。
      教育生态学:是将教育及其生态环境相联系,并以其相互关系及其机理为研究对象的一门新兴学科。教育生态学的相关研究把学校看成是一个有层次的各因子在功能上协调一致发生作用的生态系统,在这个生态系统中, 各要素互相联系使个体得以成长。也就是说, 学校本身就是由多个彼此联系密切的部分构成的, 而这些部分之间本身也处于不断的动态变化中, 其中一个要素的变化可能会引起整个学校系统的重组和优化, 这种现象与生态学的观点非常类似。

    (2)教育信息生态特征(规律)
      系统性: 与一般的生态系统一样, 信息生态系统是一个由不同组成部分互相联系、互相依赖而形成的整体。但在信息生态系统中特别强调“ 技术”是这一整体的重要要素之一。系统中的任何一个要素变化都会影响到整个系统。
      多样性: 信息生态系统中有许多不同类型的人和工具, 它们以互补的方式共同运作, 形成了一个健全的生态, 一个多样性的信息生态是一个充满活力、人性化和高度社会化的地方, 拥有许多不同的资源和资料, 允许个体脾性和兴趣存在。
      动态演化: 一个健康的信息生态系统总是在动态发展过程中, 新技术的不断介入使信息生态不断演化, 这也就需要在该系统中的人们做好充分的准备以参与信息生态的持续发展。
      关键性“ 物种”: 也可借用生态学概念中的“ 中坚种群”的概念。在信息生态系统中是指那些具有丰富业务经验、同时理解和掌握技术的人, 他们能支持新技术的使用, 同时也能通过他们的活动实现系统的核心价值。
      情境性: 每一个情境下技术发挥的是不同的作用, 而信息生态中的人能够对自己的本地生态施加影响, 这是在这个生态之外的别的人无法办到的。
      协同性: 信息生态中存在各种子系统和“ 物种”, 它们之间是协同互动的, 在协同互动中推动系统演化。标准和规范是系统协同互动的数字神经。

    2.启示(信息生态学对教育资源建设的指导意义)
     
      教学资源的建设需要转变观念, 使资源来源渠道多样化。大学和科研机构可以与一线教学单位合作, 开发出有特色的示范性教学资源; 各地教育行政部门( 如电教馆、信息中心) 可以集中组织、部署区域性资源建设工作, 实现区域内教学资源的充分利用和共享;学校则可以设计开发校本资源和购买合适的商业教学资源并重的形式, 形成具有学校特色的教学资源库,满足教学的特定需求。
      软件工具为信息化教学实践的开展提供了有利的武器。在学校环境中常见的软件工具有: 网络互动教学平台为教师提供了数字内容的管理、教学跟踪与评估工具, 为学生提供课堂互动的手段, 可大大提高课堂互动的广度与深度; 几何画板、概念图等软件工具很好地促进了学生的知识建模; Powerpoint、Frontpage 等软件则能较好地实现问题表征, 促进外在知识的内化; 教育网志( Blog) 则为教师实现教学反思、同行交流提供了很好的平台; 基于资源库的学科网站群为校本教育资源的开放、共建、共享提供了实现的基础。
     

    (1)注重教育资源建设的整体性,树立科学的系统观
      信息生态学以信息生态系统为研究对象,而信息生态系统是由多种要素组成的一个整体,系统内各个因素之间互相影响,互相促进。建设资源要对学生特点、教学目标、教学内容进行分析;要确定资源采用什么样的组织结构;要选择针对不同的内容开发什么样的资源类型;要选择采用什么开发工具和开发技术;要注重与开发人员与学科教师之间的沟通与交流等等。在资源的开发过程中,必须注意各个要素间的相互影响,注意资源的整体性,以系统化的观点统筹兼顾,实现核心价值的最大化。

    (2)要以人为本,注重学生能力的培养
      信息生态学强调在信息生态系统中要以人为中心而不是以技术为中心,要让技术来服务于人。要开发出好的学习资源,不仅要从学生的特点出发,而且还要对学生具有启发性,不仅要学生掌握学习内容,还要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提高他们的综合能力。

    (3)注重资源类型的多样性,以满足不同学生的需要
      信息生态系统中包含各种类型的人群,他们有着不同的需求。而资源面向的更是广大的学生群体。每个学生的特点、兴趣爱好、认知结构变量和知识能力各不相同,所以开发的资源也要多样化,满足不同学生的不同需要。目前最主要的网络教育资源类型有文本,音频,视频,动画等。

    (4)建立反馈机制,促进资源的协同演化
     与自然生态系统一样,信息生态系统也在不断的演化,它也是从低级到高级,从简单到复杂。资源库的建设也应遵循同样的路线,必须注重反馈机制的建立,确保资源的开发人员、管理人员、教师、学生之间能够顺畅的交流与沟通。网络教育资源库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从弱到强,从不完善到完善,一直向前演化。在这一演化过程中,人与人之间的交流始终是一个主导力量。因为通过交流,开发人员可以了解学生的需求,了解教师的想法,从而可以采用相应的技术开发出更有价值的学习资源。建立顺畅的反馈通道是实现交流的重要保障,也是促进资源库不断更新、不断发展的动力。

    (5)应用“优胜劣汰”法则,保持资源库的平衡
     生态平衡是动态的。在生物进化和群落演替过程中就包含不断打破旧的平衡、建立新的平衡的过程。信息生态系统也处在平衡-不平衡-平衡的变化过程中。信息生态系统的不平衡主要表现为信息垃圾、信息污染、信息安全。网络教育资源库的建设也面对同样的问题:库中的某些信息还有没有用、信息的内容是否科学、信息的存储和传输是不是安全等;如果资源库中的一些信息陈旧了、过时了,也就没有存在的必要了,必须及时清理;如果开发的资源有误差,甚至不正确、不科学,一定要予以纠正,甚至清除;或者由于技术的原因,使得资源的存储和传输不安全,容易给网络不法分子以可乘之机,那么网络资源就面临着被篡改,被删除的潜在危险,所以必须采用更先进的技术,以保障资源库的安全。经过这些处理之后,资源库系统会达到一种新的平衡状态,然后会开始以后的动态平衡的轮回。

    (6)促进资源库中信息的流动,提高资源的利用率
      众所周知,在自然界的生态系统中,存在着能量流动与物质循环。在信息生态系统中,信息生产者、信息传递者、信息分解者、信息消费者与外界环境之间的信息交换,构成了一个信息生态循环。应该注意,信息也只有在循环中才会产生价值,这是信息特有的一个特点。信息资源的流动影响着资源的价值,流动越快,价值越高;反之,流动越慢,价值越小。因此,在网络教育中,必须加快资源库中学习资源的流动速度,从而提高资源的利用率。而提高资源流动速度一方面要做好宣传,让更多的老师和学生来利用资源库;另一方面,还要采用先进的技术作为保障。

    • 您认为以上理论如何指导教育资源建设
    活动类型:
    讨论交流
    活动描述:
    联通主义理论、多媒体认知理论、生态理论如何知道教育资源建设?
    • 生态学理论
    • 标签:
  • 加入的知识群:
    学习元评论 (0条)

    评论为空
    聪明如你,不妨在这 发表你的看法与心得 ~



    登录之后可以发表学习元评论
      
暂无内容~~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