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理论基础一

    普通类
    • 支持
    • 批判
    • 提问
    • 解释
    • 补充
    • 删除
    • 一、行为主义学习理论

    1.概述

    行为主义的操作条件学习理论

    学习的理解:学习即联结

    学习的原理:重视强化对行为改变的影响。

    发展的角度来认识这个理论:


    这个理论大体上经历了这几个过程:行为主义学习理论相关实验.doc
     

    (1)巴普洛夫的经典条件反射实验。

    (2)华生的恐惧形成实验,提出,有机体的学习实质上就是通过建立条件作用,形成刺激与反应之间联结的过程,从而形成习惯。

    (3)随后桑代克通过饿猫实验,指出学习的实质在于形成刺激——反应联结;学习的过程是一个试误的过程。

    (4)斯金纳的老鼠实验认为强化训练是解释机体学习过程的主要机制。

    (5)班杜拉的充气娃娃实验,提出社会学习理论。
     

    总结:通过这个我们不难看出,行为主义从单一的条件反射的认知上产生了巨大的变化,它开始注意外部其他因素的影响。

     

    教学应用:

    要求教师能把教室、学校、教学等情境与学习者做最为恰当的匹配,以便学生能喜爱学习。

    对于那些需要熟练化的行为和技能,需要通过反复训练得到强化,最终成为自动化

     教学原则:

    (1)老师应该坚持及时赏罚。这里的“及时”或“立即”非常重要,是经过无数实证研究得出的结论,而赏罚是指,好的行为及时表扬即强化使得其增强,坏的行为及时批评即消除、杜绝再犯。

    (2)老师应该多用奖励,少用惩罚,甚至最好不用惩罚。

    (3)老师应该较多的使用非实物强化来代替实物强化。因为,对于年龄较小的学生可能适用实物强化,但对年龄较大学生并不适用 

    (4)老师应该持续的强化建立学生的理想操作行为,再以部分强化方式中的不定时次级强化来维持理想的操作行为。

    (5)老师对学生主动表现的“好的行为”要给予及时而连续的强化;对于“知识的习得”要及时强化和延迟强化灵活运用。

    (6)运用强化原则来塑造理想操作行为时,老师也不可忽略激发学生的自律行为。

    (7)老师可运用行为改变技术来改正学生“不好的言行和习惯”。

    行为主义的学习理论的局限

    (1)动物也会利用知识。

    (2)动物种属的固有行为样式很重要。

    (3)成人的行为变化中不可能无视意识过程的作用。

    (4)现有的行为分析理论不能从客观上解释成人复杂行为。

    (5)学习是被动的,不能解释人类积极进行学习的心理机制。

    教育资源建设中的几点注意:


    (1)在资源建设的时候注意刺激不能过多而超过个体的认知水平。

    (2)在刺激的过程中注重过程间的反馈,使被刺激者通过不断的修正自我,实现固有的目标。

    (3)在刺激的过程中要进行正向的干预,避免被刺激者做出预料之外的不良反应。

    2.启示

    行为主义强调学习即形成刺激-反应联结,学习是一种循序渐进的过程,因此教育资源的建设过程 中难易程度要有一定阶梯性,可以提高他们的学习兴趣,增进他们学习的信心;对一些基本知识和技能的资源, 要通过不同的形式,从多种维度来强化学生对知识点的理解和内化。

    • 二、认知主义学习理论

    1.认知主义的学习观

    核心思想:

    学习就是面对当前的问题情境,在内心经过积极的组织,从而形成和发展认知结构的过程,强调刺激反应之间的联系是以意识为中介的,强调

    认知过程的重要性。因此,使认知主义的学习论在学习理论的研究中开始占据主导地位。

    发展历程:

    一、早期的认知学习理论

    1.格式塔学派的完形-顿悟说

    2.托尔曼的认知-目的说

    二、布鲁纳的认知——发现说

    三、奥苏伯尔的有意义接受说

    四、加涅的信息加工学习理论
     

    学习的理解:学习既信息加工 

    认知主义学习理论的教学应用

    •学习是在认知系统的信息转换历程。

    •学习的原理:

     教学策略上的应用可区分成下列四项:

    –注意力策略:即对重要的信息分配较多的认知资源、以及注意力持续也就是所谓的专注;

    –串节策略:即将大量需要记住的事实分组记忆可以记住较多的信息;

    –编码策略:即复述、分门别类并找出各部分之间关系、意义化即温故而知新;

    –记忆提取策略:即复习、试着教别人、与别人讨论、自行出题并做解答。 

    对学生学习的理解与教学应用

    –日常生活中的概念和理解

    –已有知识和理解

    –专家和新手的区别

    –知识结构问题

    –挫折的原因

    2.启示

    认知主义学习理论重点是 学习是通过学生内部信息加工获得的,注重理解、认知和内化。首先,学 习资源的建设要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使学

    习的注意力能够根据学习资源的难易程度分配自 己的认知焦点;同时资 源的建设要能够根据知识结构的特点,预先分成关联的知识模块,便

    于学生思维加工。

    3.对学习是有启迪的

    1、刺激选择不是一种随机的过程,因此,不能仅仅考虑到刺激的特征,而且还要关注学习者已有的信息或认知图式(Scheme)。

     2、人类记忆加工信息的能量是有限的,如果一味要求学生在短时间内掌握大量的信息,不给他们留有加工或思考的时间,结果必然会像狗熊

    拣苞米一样,拣一个丢一个。

     3、“组块”理论,为了尽可能使学生在短时间内学习较多的知识,我们必须把知识组织成有意义的块状,减少机械学习。

    4、信息编码不仅有助于学生的理解,而且也有助于信息的贮存和提取。教师在帮助学生使用各种策略来编码方面是可以大有作为的。

    • 三、情境论的学习理论

    1.基本理论观点

          情境学习理论认为,学习是通过社会活动来实现的,知识意义形成的关键在于整个学习活动本身,不能单纯只以个体认知的角度来解释学习行为的发生。它主要强调知识的意义应在真实的活动中建构,学习活动应与文化相结合。只有让学习者在真实的活动中运用所学知识,并允许其在学习背景中进行摸索,才能让真正让学习者形成多种属于自己的解决问题的策略。

    •在学习方面:

    a.强调情境对于学习的重要性;

    b.强调学习活动的真实性;

    •在学习内容方面:

    a.主张学习资源与途径的多元性;

    b.主张知识即工具;

    •在学习方法方面:

    a.重视“对某种文化适应”的学习过程;

    b.主张个体在情境中必须要有引导性的参与;

    c.重视学习的主动性。

    2.启示

    a.知识根植于情境文脉之中,通过参与生活情境中的活动,学习者才能真正掌握知识。

    b.知识如同生活中的工具,必须通过使用才能了解它。因此,学习应该强调主动参与和探究,教学内容最好向现实生活取材。

    c.学习是一个对某种文化的适应的过程,教学应该提供真实文化案例,学校应该提供在真实文化中使用知识的机会,从而满足学生深入了解真实文化的要求。

    d.知识具有社会共享(socially shared)与分布(distributed)的特性,提供伙伴有助于促进「近邻发展区」。

    e.学习应从周边参与(peripheral participation)开始,教师应善于利用故事、游戏或实际操作等方式,让学生进入文化情境中,通过对话以及参与活动产生有意义学习

    情 境学习是有关人类知识本质的一种理论,它是研究人类知识如何在活动过程中发展的,因此 知识根植于情境文脉之中,教学资源的构成中要恰到的引用情景化的实 例,学习者也可以参与到动态的生产性的 学习资源中;资源建设过程中能让学生自己参与其中,大家可以相互探讨、分享和共享。

    3.在教育中的应用

            由于情境学习理论出现时间尚短,目前该理论在实际课堂教学中的应用才刚刚兴起。较为常见的具体教学技术主要包括:基于问题的学习、认知学徒式教学、合作学习、交互式教学等。

    (一)基于问题的学习

            基于问题的学习(Problem-based Learning)是当前较为常见的情境学习理论的应用形式,也常被称为抛锚式教学(anchored instruction)。

            具体来说,基于问题的学习在教学实施上也分为五个步骤:(1)引导学生了解问题;(2)组织学生学习;(3)协助学生的独立调查和小组调查;(4)形成个人思想并相互交流;(5)分析和评估解决问题的过程。

    (二)认知学徒式教学

            认知学徒式教学(Cognitive Apprenticeship Instruction)是在情境学习理论指导下形成的、比较典型的教学技术之一。所谓“认知学徒”就是指通过允许学生获取、开发和利用真实领域中的活动工具的方法,来支持学生在某一领域中的学习。

            具体来说,认知学徒式教学主要包括以下教学步骤:(1)专家示范;(2)获得外部支持;(3)逐步撤除概念性支架;(4)学会表达;(5)进度反思;(6)应用扩展。

    (三)合作学习

            合作学习(Cooperative Learning)也是当前理论和实践中比较流行的建构主义教学技术之一。它与小组学习(group learning)非常类似,都是把学生分成一个个小组来完成某些教学活动,但合作学习还涉及小组成员之间的互动问题。在小组学习中,往往是几个小组成员围在一起学习——他们之间可能有合作也可能没有。合作学习从本质上是有别于小组学习的。

            合作学习教师必须注意以下几点:(1)成员之间面对面的互动;(2)良性的相互依赖;(3)明确各成员的职责;(4)传授合作技巧;(5)实施成员监控。

    (四)交互式教学

            交互式教学(Reciprocal Teaching)目前被认为是认知学徒式教学在阅读理解实践中成功应用的具体体现。该技术的首创者帕林斯卡(A. M.Palinscar)认为阅读理解的一个重要教学目标就是帮助学生深入地理解和思考所阅读的内容。

            具体来说,交互式教学的实施步骤主要包括以下几个环节:(1)策略示范;(2)问题提示;(3)角色变换;(4)教师反馈。

    • 四、建构主义学习理论

    1.概述

    (1)核心思想

           强调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主动建构知识的意义,并力图在更接近、更符合实际情况的情境性学习活动中,以个人原有的经验、心理结构和信念为基础来建构新知识,赋予新知识以个人理解的意义。

           建构即是对新知识意义的建构,同时又包含对原有经验的改造和重组。由建构而来的对知识的理解是丰富的、有着经验背景的,这种知识在未来新的情境下能够更多地发挥其灵活运用的指导价值。

    (2)基本观点

       a.建构主义的知识观:外部信息在与学生的经验背景和原有知识联系以前,本身没有什么意义,意义是学习者通过新旧知识经验间反复的、双向的相互作用而建构成的。

       b.建构主义的课程观:强调教学要解决学生现实生活中遇到的问题,因此课程内容要选择真实性任务,在课程设计上要呈现给学生整体性的任务,让学生尝试完整的问题解决。在这个过程中,学生要自己发现完成整体任务所需要的各种知识技能。

       c.建构主义的教学观:理想的学习环境应包括情境、协作、会话和意义建构四个要素。教学设计中必须创设有利于学习者对所学内容进行意义建构的情境;协作应该贯穿于整个学习活动中;意义建构是教学活动的终结,也是教学活动的目标。

       d.建构主义的师生观:既然教学是学习者对知识的处理和转换,那么教师就不再是知识权威的象征。教学应在教师指导下以学习者为中心,教师的作用转变为学生学习的辅导者、伙伴和合作者。

    (3)局限性

          a.局限于学习者原有知识结构与学习经验

          b.唯心主义色彩浓厚

    (4)教学原则

    建构主义并没有固定的教学方法与程序,只有一种高度依赖教师的敏感度、想像力以及创造力的一种艺术。

          a.推测学生原有概念结构

          b.引发学生产生内在困惑

          c.假定、并灵活调整学生可能发展出来的能力或知识

          d.提供学生反思的机会

    (5)发展——新建构主义

          核心观点:学习就是建构,建构蕴含创新”。主要蕴含了以下三层含义:

    a.新建构主义强调学习者通过实践经验进行个人知识建构,真实情境对于知识建构至关重要。

    b.新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将学习的最终目标定为知识创新,认为知识创新应该贯穿于网络学习的始终。

    c.新建构主义学习理论提倡“学习”“建构”“创新”的相互融合,学习者在学习过程中进行个性化知识建构,与此同时,经过个体深度思考、群体互动交流等方式产生思维的碰撞,获得知识创新。

        学习策略:零存整取策略

           新建构主义理论将网络比喻成一所虚拟银行,而将网络上的知识比喻成“货币”,采用“零存整取”的方式使碎片化的知识分多次存入网络虚拟知识银行,经过个体知识内化改写后,最终整合形成创新知识,一次性将全部知识提取出来。

     

    2.启示

           学习是原有经验的迁移,即:人们应用他们所知道的去建构新的理解的学习原理。学习资源要根据 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充分发挥先行组织者的作用,同时也做好脚手架的作用,给学生以很好的引入和支撑。

    (1)对教学的启示

           时至今日,建构主义所带来的“协作、探究”学习法、“意义建构、顺应同化”学习观,“教师主导,学生主体”师生角色定位,仍对课堂教学产生着深远影响。

          a.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关于学习过程的生成模式的解释,有助于中小学学科教育尤其是在理科教学中,教师把握并利用学生正规学习前的非正规学习和科学概念学习前的日常概念,来理解与建构新知识或信息,从而更好地保证理科教学所要达到的预期结果。

          b.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为改变教学脱离实际情况而主张的情境性教学,对深化教学改革有积极的意义。

          c.建构主义学习理论所提倡的学生的合作学习,有助于竞争条件下学风的改善。

    (2)对教育资源建设的指导意义

          a.注重情境创设;

          b.提供不同难度等级的教育资源;

          c.提供引导学生探究的问题策略;

          d.对学习者的水平进行测评;

          e.保证学习资源对于学习者思想的正确引导;

          f.加强学习资源之间的关联。

    • 五、人机交互

    1.概述

    人机交互 CHI(Computer Human Interaction),国际上也称 HCI,(Human Computer Interaction),人机交互理论以认知科学为理论基础,人机交互本质上是学习者认知过程的反映。以学习者为中心的人机交互应研究学习者的认知过程与认知规律,根据学习者的感知、记忆、思维、推理、决策、反馈等认知特点,建构学习者认知模型,提供符合学习者认知需要的界面,构建符合学习者个性化特征的交互模型,动态提供支持学习者交互风格的交互手段。最终给学习者提供多通道用户界面,智能化用户界面,通过对人机交互中的用户模型、用户界面模型、多通道交互信息整合技术,实现个性化人机互动。

    (1)人机交互

    Human Computer Interaction,是研究人与计算机之间交互的技术。

    (2)多媒体人机交互技术概述

    多媒体人机交互技术是多媒体技术和人机交互技术的结合。信息表示的多样化和如何通过多种输入输出设备与计算机进行交互是多媒体人机交互技术的重要内容。多媒体人机交互是基于视线跟踪、语音识别、手势输入、感觉反馈等新的交互技术。

    (3)人机界面

    User Interface,又称用户界面,是计算机与人之间交流的接口。

    ①人机界面的发展
    手工操作:最早的计算机采用
    命令通行无阻:DOS等操作系统采用
    图形用户界面:Windows系列采用

    ②人机界面的设计和开发在整个系统的研制中占40%~60%的比重。

    (4)多媒体人机交互方式

    ①输入
    键盘输入:传统方式
    鼠标输入:图形用户界面的重要输入方式
    手写输入:手写汉字识别,"平板电脑"
    语音输入
    触摸屏输入
    数字化仪输入:适用于CAD/CAM系统
    扫描输入:条形码、扫描仪、光电阅读器
    三维输入:数据手套、三维鼠标、力矩球等
    视觉输入:摄像设备。机器人的视觉

    ②输出
    显示终端输出:重要工具。
    声响输出:声波
    打印输出:标准输出设备之一
    三维输出:产生三维输出的设备有投影显示器、头盔显示器、电视眼境等

    (5)多媒体人机交互技术应用领域

    ①软件界面设计:多媒体化
    ②自然语言人机交互
    ③输入输出装置的设计
    ④计算机辅助设计和制造(Computer Aided design CAD/Computer aided manufacturing CAM)

    2.启示

    学生在学习平台上学习通过浏览、交流讨论、协作、分享、在线答题等方式,需要与学习平台进行交互操作,获 得自己想要的资源和服务。交互操作成为学生与平台沟通的桥梁,根据交互理论的原理,资源平台在建设过程中 要提供符合学习者认知需要的界面,构建符合学习者个性化特征的交互模型,动态提供支持学习者交互风格的交 互手段,交互方式和交互功能更人性化、自然化、时代化和高科技化。

    • 六、教学设计理论

    1.概述

    (1)加涅的教学系统设计理论——“九一五矩阵”理论

    核心思想是“为学习设计教学”,他认为学习过程有许多有顺序的阶段,所以教学也有相应的阶段,由此,加涅从学习的内部心理加工过程9个阶段演绎出就九段教学事件,而“五”是指五种类型学习结果,即言语信息、智慧技能、认知策略、动作技能和态度。不同的学习结果需要不同的学习条件使得每一种教学事件在具体运用上有不同的要求。

    (2)瑞格卢斯的精细加工理论——细化理论(ET)

    细化理论可以概括为:一个目标(即按照认知学习理论实现对教学内容最合理有效的组织),两个过程(即概要设计,细化等级设计),四个环节(4S即选择、定序、综合、总结),七种策略(即a.确定课程内容细化顺序b.确定每一堂课内容顺序c.确定总结的内容和方式d.用综合方式确定综合内容e.建立新旧知识之间的联系f.激发学习者学习动机与认知策略g.实现学习者学习过程的自我控制)。

    (3)梅瑞尔的成分显示理论(CDT)

    梅瑞尔提出一个有关知识的描述性理论,认为知识由行为水平和内容类型构成二维分类,其行为维度是记忆、运用和发现,内容维度是事实、概念、过程和原理。

    (4)史密斯—雷根的教学系统设计理论

    该模式是在第一代教学设计中有相当影响的“狄克—柯瑞模式”的基础上,吸取了加涅在“学习者特征分析”环节中注意对学习者内部心理过程进行认知分析的优点,并进一步考虑认知学习理论对教学内容组织的重要影响而发展起来的。由于该模式较好地实现了行为主义与认知主义的结合,较充分地体现了“联结—认知”学习理论的基本思想,并且雷根本人又曾是美国AECT理论研究部主席,是当代著名的教育技术与教育心理学家,因此该模式在国际上有较大的影响。

    (5)国内教学设计理论

    始于20世纪80年代,取得了一定的进展,出现了一批有影响的专著和教材,但大多都是介绍国外的理论和发展,但本土研究方面涉及不多。

    (6)教学设计的几个主要环节

    ①分析教学内容

    ②学习者分析(学生) 

    ③教学重点、难点分析

    ④教师分析

    ⑤教学策略的分析

    ⑥教学评价的设计

    2.启示

    由于教学设计是对教学过程的整体性、系统性设计,能够高屋建瓴的对教学的各个要素和事件做出前瞻性设计, 对整个教学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从教学设计的具体步骤中,可以认识到,在教学资源的开发建设前,先要了解 学生的已有知识和认知能力,根据学生的特点选择和设计相应的教学内容,给予正确的课前引导,资源重点难点 明确,基础内容灵活分配,有利于学生自选和老师合理挑选资源;资源建设要和教学目标统一,课后习题作业难易程度适当,扩展性资源丰富,可以满足不同兴趣的同学探讨。

    • 标签:
  • 加入的知识群:
    学习元评论 (0条)

    评论为空
    聪明如你,不妨在这 发表你的看法与心得 ~



    登录之后可以发表学习元评论
      
暂无内容~~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