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3《记金华的双龙洞》+4《七月的天山》

    普通类
    • 支持
    • 批判
    • 提问
    • 解释
    • 补充
    • 删除
    • 内容
    • 《记金华的双龙洞》+《七月的天山》精加略

     

    • 宕昌县南河九年制学校 李安成

     

    • 教材分析

    《记金华的双龙洞》这是一篇游记,按游览顺序记叙了作者游览金华双龙洞的经过。先写沿途所见的美景;继而写外洞洞口、外洞;再写孔隙;最后写内洞。在游览过程中表达了作者对祖国山川景物的热爱。《七月的天山》这是一篇写景物的记叙文。记叙了作者七月骑马上天山所看到的美丽的自然风光。表达了作者对祖国边陲天山风景的喜爱之情。课文的写作思路是:先总述七月的天山是游人最理想的地方;接着分述了作者骑马上天山所看到的雪峰、溪流、原始森林和遍地的野花的奇异美景;最后作者抒发了对天山美景的赞美之情。

    •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

    1.认识“浙、臀、稍、额、蜿、蜒”等6个生字;会写“浙、桐、簇、浓、臀、稍、额、擦、蜿、蜒、乳、据、源”等13个生字。正确读写“浙江、油桐、拥挤、孔隙、仰卧、臀部、稍微、额角、擦伤、蜿蜒、依据、石钟乳、突兀森郁”等13个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

    3.使学生了解课文是按游览顺序记叙了作者游双龙洞的所见所闻,激发学生热爱祖国秀丽山河的思想感情。

    3.培养学生观察周围事物和有条理叙述事物的能力。

    (二)过程与方法:

    1.领悟按游览顺序进行叙述的写作方法。

    2.移步换景的写法。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

    感受金华双龙洞自然景观的美,领略北国天山的美景,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的思想感情。

    • 教学重、难点

     

    (一)教学重点:

    1.认识“浙、臀、稍、额、蜿、蜒”等6个生字;会写“浙、桐、簇、浓、臀、稍、额、擦、蜿、蜒、乳、据、源”等13个生字。正确读写“浙江、油桐、拥挤、孔隙、仰卧、臀部、稍微、额角、擦伤、蜿蜒、依据、石钟乳、突兀森郁”等13个词语。

    2. 理解课文内容,了解外洞、内洞、孔隙的特点。

    3.领悟按游览顺序进行叙述的写作方法。

    (二)教学难点:

    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的思想感情。

    • 学情分析

    本课是一篇游记,学生对这样的文章比较熟悉,游览的顺序明线清楚,暗线溪水,需要指导学生慢慢体会。指导学生学习作者用恰当的词句描绘事物的方法很有必要。教法与学法:读画结合,读思结合,读写结合的方法学习本文。

    • 教学策略
    • 教学准备:

    课件

    • 教学时间安排:

    三课时

    • 教学过程

     

    • 第一课时

     

    • 教学目标:

    1.认识“浙、臀、稍、额、蜿、蜒”等6个生字;会写“浙、桐、簇、浓、臀、稍、额、擦、蜿、蜒、乳、据、源”等13个生字。正确读写“浙江、油桐、拥挤、孔隙、仰卧、臀部、稍微、额角、擦伤、蜿蜒、依据、石钟乳、突兀森郁”等13个词语。

    2. 领悟按游览顺序进行叙述的写作方法。

    • 教学重点:

    1.认识“浙、臀、稍、额、蜿、蜒”等6个生字;会写“浙、桐、簇、浓、臀、稍、额、擦、蜿、蜒、乳、据、源”等13个生字。正确读写“浙江、油桐、拥挤、孔隙、仰卧、臀部、稍微、额角、擦伤、蜿蜒、依据、石钟乳、突兀森郁”等13个词语。

    2. 领悟按游览顺序进行叙述的写作方法。

    • 教学难点:

    按游览顺序进行叙述的写作方法。

    • 教学过程

     

    • 一、问题导入,揭示课题(3分钟)

    1.你喜欢旅游吗?去哪里旅游过?你到过浙江金华吗?那里有一个著名的溶洞,叫双龙洞。课件出示 “溶洞、石钟乳、石笋”等词语及图片,第3课《记金华的双龙洞》就是作家叶圣陶游览之后写下的一篇游记。今天让我们一起去观光游览。(板书:8.记金华的双龙洞)

    2.课题中的“记”是什么意思?(“记”即记录之意,记的是游览的经过情形。本文是一篇游记。)
    过渡:叶圣陶爷爷游完双龙洞后是怎样写这篇游记的呢,让我们随着课文再观赏这神奇的双龙洞,好吗?请同学们快速朗读课文。

    【设计意图:由问题导入,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 二、整体感知,认读生字词(5分钟)

    1.学生自由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2.学习生字新词,注意“浙、蜿”等字的读音。

    课件出示词语:浙江、油桐、拥挤、孔隙、仰卧、臀部、稍微、额角、擦伤、蜿蜒、依据、石钟乳、突兀森郁

    3.理解“蜿蜒”的词义,并引导学生结合旧知,联系生活,学会运用“蜿蜒”。 (蜿蜒:原指蛇类爬行的样子,这里用来形容洞顶的双龙弯弯曲曲的姿态。造句:长城宛如一条巨龙,蜿蜒在崇山峻岭之中。)

    4.读课文句子“首先当然是蜿蜒在洞顶的双龙,一条黄龙,一条青龙。”引导学生感悟“双龙洞”得名的由来。

    【设计意图: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充分自学,培养学生自主识字,自主理解词语,质疑问难的能力,让学生成为自主学习的主人。】

    • 三、探寻游踪,理清条理(12分钟)

      1.文中写到洞中双龙的句子有哪些?(这是“双龙洞”名称的由来)
      2.作者是按怎样的顺序游览双龙洞的?(游览顺序)
      3.课文主要写了哪些景点?根据作者游览的顺序,画一张游览示意图。(可以各自进行,也可四人小组合作完成)[板书]
      4. 汇报交流,理清作者游览的路线:

    金华→罗甸→入山→洞口→外洞→孔隙→内洞→出洞

    【设计意图:通过读书、画线路图,学生整体感知了课文,理清了文章的叙述顺序,对理解课文,学习写法做好了铺垫。】

    • 四、拓展阅读(20分钟)
    • 第二课时

     

    • 教学目标:

    1.理解课文内容

    2.了解课文描写了哪些景物,它们有什么特点。

    • 教学重点:

    1.理解课文内容

    2.了解课文描写了哪些景物,它们有什么特点。

    • 教学难点:

    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的思想感情。

    • 一、复习引入(2分钟)

    回忆游双龙洞的路线。

    【设计理念:复习引入,让学生初步感知本课大意,从而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 二、学习课文(18分钟)

     

    (一)品赏路上的见闻。

    1.交流:作者在从金华去双龙洞的路上,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

    (作者沿途看到了映山红、油桐、山、溪流。映山红繁多而茂盛,油桐花也很多,粉红色的山独具特色,溪流随着山势不断变化)

    2.讨论:溪流为什么会有宽、窄、缓、急的变化?溪声为什么会变换调子?溪流和双龙洞有什么关系?
      (因为山势不断变化,有的地方宽,有的地方窄,有时山势高,有时山势低,有时平坦,有时陡峭,溪流从山上向下流,会随着山势的变化而时宽时窄,时缓时急。溪声也会时高时低,时断时续。溪流是从双龙洞中流出来的。)
      

    (二)游览外洞。

     1、自由读第4自然段,作者在外洞看到了哪些景象?

    外洞有什么特点?(洞口宽,洞内大)[板书:宽、大]
       2、导读“洞口很宽,像……。走进去很大,仿佛……”体会打比方的独到之处。
      过渡:我们随叶圣陶爷爷来到外洞,必须干什么?四人小组研读第5自然段,体会作者是怎样从外洞到内洞的过程。

    (三)感受“孔隙”。

    1.指名读,全班学生边听边思考作者是如何写出孔隙特点的。

    2.理解“孔隙”词义,再借助图片揭示孔隙的特点:窄小(板书)

    3.深入文本,感悟作者是怎样写出孔隙窄小特点的。要求学生用心读第五自然段,边读边画出有关的句子。

    课件出示句群1:虽说是孔隙,可也容得下一只小船进出。怎样小的小船呢?两个人并排仰卧,刚合适,再没法容第三个人,是这样小的小船。(作者用常见的事物具体写孔隙的窄小。)

    课件出示句群2:眼前昏暗了,可是还能感觉左右和上方的山石似乎都在朝我挤压过来。我又感觉要是把头稍微抬起一点儿,准会撞破额角,擦伤鼻子。(作者用自己游览的感觉具体写孔隙的窄小。)

    创设情境:假如你就是游客,仰卧小舟,工人拉着绳,帮助你穿孔隙,过水道,你会有怎样的感受?

    指导朗读句群:我怀着好奇的心情独个儿仰卧在小船里,自以为从后脑到肩背,到臀部,到脚跟,没有一处不贴着船底了,才说一声“行了”,船就慢慢移动。眼前昏暗了,可是还能感觉左右和上方的山石似乎都在朝我挤压过来。我又感觉要是把头稍微抬起一点儿,准会撞破额角,擦伤鼻子。

    (四)游览内洞。

    1.交流:内洞有怎样的特点呢?读第5自然段

    A:孔隙的特点——窄、矮[板书:窄、矮]

    B:作者的感受——好奇、险[板书:险]

    2.朗读“我怀着好奇的心情……就登陆了。”边读边想象当时的情形。

    3.我们来到内洞,发现了什么?先自己理解第6自然段,再同桌交流。

    A:内洞的特点——黑(一团漆黑)、奇(洞顶双龙,洞内石钟乳、石笋)、大(比外洞大得多)[板书:黑、奇、大]

    B:作者的感受——变化多端、颜色各异、很大。

    过渡:就这样,我们随叶老又仰卧在小船里,通过孔隙出了洞。

    总结:

    《记金华的双龙洞》这篇游记记叙了作者游览金华双龙洞的经过。课文按照 游览顺序,依次写了金华双龙洞的路上、游外洞、由外洞进入内洞 游内洞的所见所闻所感以及乘船出洞的情况。写了路上 明艳的景色、欢唱的 溪流 ,外洞的宽敞,内外洞连接处孔隙的窄小、内洞的“”。课文以游览的顺序和泉水流经的路线为线索,观察仔细,描写形象生动,景物特点鲜明;叙述详略得当,详写了 孔隙内洞风貌,突出了双龙洞的特色,表达了作者对祖国秀丽山河的热爱。

    【设计意图:抓住重点词句理解理解课文,体会作者用词造句的准确朴实。】

    • 三、拓展阅读(10分钟)

    1.阅读拓展资料第八册上《晋祠》《莫高窟》《音乐的绿岛》《走进沈从文的故居》《北大荒的秋天》《雄关赋》。

    过渡:江南的山水、溶洞真是奇妙无比,引人入胜。北国的天山又是一番怎样的景象呢?请同学们打开语文课本第12页,阅读第4课《七月的天山》。

    2.带着下面的问题阅读第4课《七月的天山》:

    1)课文按照什么顺序写的?划出相关句子。

    2想想文中主要描写了哪些景物,它们有什么特点

    【设计意图:通过拓展阅读,使学生初步感知内容,也锻炼了学生的表达能力。】

    • 四、学习《七月的天山》(10分钟)

      

    (一)谈话导入(2分钟)

    1.同学们,你到过天山吗?天山是我们祖国西北边疆的一条大山脉,连绵几千里,横贯塔里木盆地和准噶尔盆地之间,把广阔的新疆分为南北两半。远望天山,美丽多姿,那长年积雪高插云霄的群峰,像集体起舞时的维吾尔族少女的珠冠,银光闪闪;那富于色彩的连绵不断的山峦,像孔雀开屏,艳丽迷人。

    2.过渡:在我们这儿,七月是最炎热的夏季,不知道新疆天山怎么样?如果你愿意,我们一同进天山去看一看。(板书课题:七月的天山)

    【设计理念:以讲故事的方式导入,让学生初步感知本课大意,从而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二)学习课文(8分钟)

    1.课件出示第一自然段:七月的新疆,最理想的是骑马上天山。(学生齐读) 

    过渡:那就赶紧骑马上天山吧!请同学们齐读课文。(要求学生划出234自然段的第一句话。) 
    进入天山,戈壁滩上的炎暑被远远地抛在后边,迎面送来的雪山寒气,会使你感到像秋天似的凉爽。” 
    再往里走,天山显得越来越美。” 
    走进天山深处,山色逐渐变得柔嫩,山形也逐渐边得柔美。” 
    2.讨论交流:骑在马背上,从进入天山,一直到到天山深处,这一路上都看到了哪些景物?(播放图片)主要采用什么方法写的?

    课文描写了哪些景物(明确:写了雪峰、云影、雪水、溪流、森林、野花等美景。)主要采用什么方法写的?(描绘方法:A、衬托,如:以蓝天和云影衬托雪峰之高大、静美;以溪流、游鱼的活跃衬托天山的寂静。B、比喻,如:白云在雪峰上留下一朵朵“暗花”;溪流的浪花似盛开的“白莲”。)

    3.小结:高大洁白的雪峰,飞流直下、气势雄伟的雪水,充满生机的溪流,幽静的原始森林,一望无际、色彩艳丽的花海,这就是天山,这就是七月的天山,天山的七月,带给我们怎样的感受?(有冬天的洁白,有秋天的凉爽,有春天的万紫千红。) 
    过渡:难怪在文章最后,作者情不自禁地感慨:

    虽然天山这时并不是春天,但是有哪一个春天的花园能比得过这时天山的无边繁花呢?(生齐读) 

    4、学习写法:移步换景

    移步换景的方法展示了天山景物三个不同的方面:

    一是从高到低,由远及近,运用形象的比喻,依次描绘了天山的雪峰、雪水和雪水汇成的溪流。

    二是描绘了天山密林幽静的美景:茂密的森林,细碎的日影和马蹄溅起的水声相映成趣。

    三是描写天山深处的景象:山色柔嫩,山形柔美;重点写了五彩缤纷的野花,溪流两岸,满地鲜花,犹如进入了春天的花园。 

    5.总结:课文从天山的水、树、花三方面展示了天山的景物特点。字里行间流露着大自然的美,洋溢着作者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

    【设计意图:以问答的方式,目的是让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发表看法最后达到共识,从而解决问题,同时也培养学生理解课文的能力。】

     

     

    板书设计1

    记金华的双龙洞

    路上───外洞───孔隙───内洞───出洞

     

    (高、宽、大)(窄、矮、小)(黑、奇、大)

    板书设计2:

     

    板书设计3

     马    进入天山  雪峰  雪水

    七月的天山  再往里走  森林  日影  水声   美

    热 爱    走进深处  溪流  野花

     

    • 第三课时

     

    • 教学目标:

    1.拓展写话。

    一、比较《记金华的双龙洞》《七月的天山》异同(10分钟)

    相同点:1.开篇点题,2.语言优美,修辞手法多样,3 想象丰富,用词准确,后两篇按空间为顺序。

    不同点:1 《桂林山水》是典型的总分总结构,2 作者的游览工具不同 ,分别是坐船,躺在船上,骑在马上。

    收获:以游览工具为切入点比较学习三篇课文,同学们很感兴趣,这是以单元为主题学习课文的优点,可以进一步提高学生的语文水平。

    二、小练笔(30分钟)

    练习写景状物作文,要求写一段特定环境下的景色,如校园的早晨、公园的景物、节日的夜晚等,能抓住景物的特征。

    板书设计:

    3、记金华的双龙洞 4、七月的天山

    • 教学反思:

    一、对于这篇文章的讲解,我大胆尝试、创新。在没有预习本课之前,我先打开电子白板,给学生放了《记金华的双龙洞》音频朗读。让学生闭上眼睛仔细聆听这段音频。然后让学生谈谈听到了哪些内容。在听完第一遍的时候,有十几位学生谈了感受。然后我又放了一遍,又有二十几位同学要谈感受。此时,学生基本上把本课的重点都说出来了。我很高兴,因为达到了我理想的效果。我发现这种尝试还是不错的。先让学生听文章,再讲,这样比直接讲学生接受得快,印象更深。

    二、这是一篇游记,讲课时首先要让学生知道作者的游览顺序。这也为学生理清文章思路做准备。因此,我设计的第一个问题就是“作者的游览路线是什么?圈划出表示作者游览顺序的词。”学生们先自学后小组交流讨论作者的游览路线。紧接着,我又设计一道题目:“根据课文内容,画出一幅游览图,注意内洞、外洞、孔隙的画法”。通过这道题,可以看出学生是否理解了本课。另外,学生更容易掌握每个洞的特点。

    从本课的学习来看,整体效果还是不错的,但是时间还是有点紧。学生读的时间还是有点少,像孔隙、内洞两个自然段应该反复读,细细品味他们的特点。这节课,也使我领悟到:语文教学就是语言文字的教学。让孩子们在语言里感受想象的美丽,在文字里享受体验的乐趣,是多么有意思的快乐学习!

     

    • 标签:
    • 天山
    • 作者
    • 顺序
    • 金华
    • 七月
    • 孔隙
    • 学生
    • 课文
    • doc
    • 2.
    • 游览
    • 1.
    • 双龙洞
  • 加入的知识群:
    学习元评论 (0条)

    评论为空
    聪明如你,不妨在这 发表你的看法与心得 ~



    登录之后可以发表学习元评论
      
暂无内容~~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