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如何揣摩语言的方法

    普通类
    • 支持
    • 批判
    • 提问
    • 解释
    • 补充
    • 删除
    • 如何揣摩语言的方法

    如何揣摩语言的方法 

    一、揣摩语言的前提

      揣摩语言,就是反复思考、辨析分析和仔细体会关键的词语句字的深层含义、感情色彩,理解其表达作用。即在一定的语境中对关键词语关键句的"深层含义(真正内涵)、感情色彩"和表达作用等进行辨析、品味和理解。它有两个前提:

      1、抓住文章语境

      语境是语言环境的简称,一般把语境分为“内部语境”和“外部语境”两类。

      (一)外部语境

      1、社会背景这个外部语境对语义有制约和影响。比如鲁迅在白色恐怖的社会背景下,要发表抨击反动政府的文章或言论,就必须讲究语言表达上的策略,在理解其文章的时候注意双关、反语、讳饰等手法的运用,准确理解字面下的深刻含义或弦外之音。

      2、文化背景对语义也有影响和制约作用。比如中西方对杜鹃鸟的理解

    有所不同。中国古代一般把杜鹃当着一种悲鸟,而在捷克等一些欧洲国家,杜鹃却被看成一种喜鸟,吉祥鸟。不同的文化背景既制约着说写者的创作,也制约着听读者的理解。

      3、作者的个人修养、态度对语义的影响:不同的生活经历,会有不同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表现为人们的立场、观念、气质、才能、学养、兴趣、爱好、语言习惯等千差万别,阅读前对作者有所了解,有助于我们知人论世。

      (二)内部语境

      内部语境包括文章题材、中心思想、上下文(前言后语)等。一般阅读时要做到字不离句,句不离段,段不离章。文章体裁,决定文章的语体色彩;中心思想他引导着读者的思考方向;上下文是揣摩语言的已知条件和必要信息,解题时应紧扣文本,在研究上下文的思路联系上下功夫,尽量用作者的原话作答,实在不行,也要在自行概括时找准语言依据。

      2、抓住关键词句

      任何事物都有其关键处,如牵牛要牵它的鼻子,拎兔子要拎它的耳朵,打蛇要打其七寸,逮猫要纠住它的后脖的皮等等。揣摩语言也一样,如果不知抓其关键,处处都去揣摩,一来劳神,二来理解不到十足。揣摩一篇两三千字的文字勉强可以,倘若是揣摩一部上百万字的《红楼梦》,恐怕连红学专家也未必能做得到。

    文章的关键处究竟在哪儿?很多书上都有这方面介绍,这里不详述。通常句首、句尾、议论、抒情、语义含蓄、体现思路的句子都是关键的句子。而关键词语一般指句中的代词(如“这”“这样”要注意它的指代内容)、动词、形容词、体现思路的语言标志(如“总之”“因此”)等等,这些都是揣摩语言时的牛鼻子,必须牢牢抓住。

      二、揣摩语言的方法

      联系语境揣摩,是揣摩语言的根本原则和总的方法。下面结合实例,谈谈揣摩语言的常用方法。

      1、从修辞的角度出发。

      这里指的仅仅是常见的八种积极修辞——比喻(通感)、拟人、夸张、对比、对偶、排比、反问、设问等。

      下面,举《荷塘月色》中“微风过处,送来缕缕清香,仿佛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似的”这一句为例,谈谈如何理解这句话的含义?阅读时,只要语言感悟能力稍强一点的同学都会发现,这里朱自清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说得更具体些是通感,因为由“清香”到“歌声”,感觉发生了由嗅觉到听觉的转移。我们应从比喻的三要素入手,这句话的本体是缕缕清香(作用于人的嗅觉),喻体是渺茫的歌声(作用于人的听觉),喻词明显。从喻体切入,我们可以结合自己的生活经历,想像出远处歌声时断实续的特点,接下来抓住本、喻体之间具有相似性这一规律,逆向领会微风中的馨香时有时无的特征,文中那如诗如画般的景致、内在的和谐的美表现得恰到好处了。此外,夸张、

    反问、设问都具有突出强调的作用,注意到修辞的运用后,我们只要想一想作者究竟想突出强调什么,语言的含义也就被我们揣摩出来了。

      2、从曲说的角度出发。

      曲说,又称反语或倒反,即用正话反说或反话正说的方式把意思表达出來的修辞方式,它具有含蓄、幽默、耐人寻味的表达效果,又有辛辣的讽刺性和强烈的否定作用。

      举鲁迅《记念刘和珍君》中“中国军人的屠戮妇婴的伟绩,八国联军的惩创学生的武功,不幸全被这几缕血痕抹杀了”一句为例,谈谈如何揣摩这句话的深刻含义。此处“伟绩”和“武功”,显然是用了反语,如果连这一点都看不出,仅从字面上去理解,那意思就会与作者完全相反。注意到了反语手法的运用,我们就能理解鲁迅通过褒词贬用的真正意图,其实就是揭露中外杀人者的卑劣和凶残。

      3、从双关的角度出发。

      双关,又叫一语双关,即一句话有两个意思,一表一里,两个意思都是正确的。它是利用词语同音或多义等条件,有意使一个语句在特定的语言环境中同时兼两种意思,表面上说的是甲义,实际上说的是乙义,有点类似我们平时所说的一石二鸟、一箭双雕、指桑骂槐等。

      人们常常喜欢用双关语来弹奏活泼、幽默、俏皮、诙谐等的弦外之音,因为它言简意赅,能起到一种冷嘲热讽,形象生动,化抽象为具体等含蓄的

    作用,能使语言或文学作品充满韵味和增添艺术光彩。如曲波的《林海雪原》中“可是匪徒们走上几十里的大山背,他们没想到包马脚的麻袋片全烂掉在马路上,露出了他们的马脚”这句话,在阅读时不难感悟出“马脚”除了指马蹄,还暗指比喻义——破绽。

      4、从注释的角度出发。

      文章的注释是作者或编者特加的,其目的自然是为了使读者更好地理解文体内容。我们揣摩语言时,不可对之视而不见。课文中关于背景、常识、典故、词语和文意的注释,也构成了文章的外部语境。考试中,凡文本外提供的注释都应特别加以注意,因为很多时候文后的题目会直接与这些注释的内容相关联,至少有赖于对这些注释内容的理解。

      5、从感情色彩的角度出发。

      和音乐一样,文学作品也以情动人,所不同的是它们表达情感的语言不同。读诗歌、散文时,我们曾反复告诉学生“一切景语皆情语”;阅读说理文时,我们也一直提醒学生注意情理交融。可见,阅读文章,欣赏文学作品,揣摩语言中蕴含的感情色彩是必须时刻观照的。举鲁迅《记念刘和珍君》中“当三个女子从容地转辗于文明人所发明的枪弹的攒射中的时候,这是怎样的一个惊心动魄的伟大啊”这句话为例,鲁迅究竟是对三位烈士的壮举的褒扬,还是表达对反动势力的控诉,历来就有争议,其焦点就是对鲁迅这段话的感情色彩理解不同。究其根本原因,就在于此处的“这”字指代不明。如果将前面一部分中的“当……的时候”去掉,意思就十分明显了。这个“伟

    大”当然指三个女子的伟大,而非反语,她们如此沉勇如此友爱,其精神之伟大确实令人惊心动魄,实在可歌可泣。

      6、从语法分析的角度出发。

      有些句子较长,结构复杂,内容丰富,很难一下子把握句子的意思,可先作些句法分析,揣摩其中关键的词语,把握全句的意思。如果是句群或复句,应重点分析各句或分句之间的逻辑关系,在理清思路的基础上,去粗存精。如果是单句,则要分析句子成分,抓住主干。下面各举单句、句群一例,加以说明。

      正像达尔文发现有机界的发展规律一样,马克思发现了人类历史的发展规律,即历来为繁茂芜杂的意识形态所掩盖着的一个简单事实:人们首先必须吃、喝、住、穿,然后才能从事政治、科学、艺术、宗教等等。所以,直接的物质的生活资料的生产,因而一个民族或一个时代的一定的经济发展阶段,便构成为基础;人们的国家制度,法的观点,艺术以至宗教观念,就是从这个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因而,也必须由这个基础来解释,而不是像过去那样做得相反。(选自《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

      这是一个复杂单句,主干是“马克思发现了发展规律”,“正像达尔文发现有机界的发展规律一样”是一个状语,其提前到句首,放在主语前,是为了强调马克思这一发现的伟大意义可以与达尔文的发现相提并论。后面用了一个“即”字,表示同位复指,而冒号后面的话则是对简单事实的概述。因此,揣摩这段话的时候,如能准确判断它是个单句,而且找到主干的话,

    含义自然就被把握住了。

      他们都是富有实干精神的学者,在学术上,我可以佩服他们。但是,他们的论述中遗忘了一些基本的前提。(选自《道士塔》)

      这是一个句群,通过分析,我们发现前后两个句子是转折关系,其表意的重点在“但是”后面的那一句,也就是强调“不能遗忘了一些基本的前提”。这句话里包含了作者复杂的感情。正因为我们充分注意到了后面的转折,所以“他们都是富有实干精神的学者”,当然不是为了称赞外国文化强盗,而是有鄙视的成分。“在学术上,我可以佩服他们”,也不是真正的佩服,作者承认他们在学术上的见地,意在指出他们的欺骗性,因为那些被帝国主义学者占有的珍贵文献和无价宝物本是中国人民智慧的结晶,本应供奉在中国敦煌的石窟里。可见,这一句表达的并非赞美,它蕴藏着愤怒和尖锐的批判。

     

    • 标签:
    • 方法
    • 关键
    • 语言
    • 意思
    • 句话
    • 理解
    • 作者
    • 文章
    • 语境
    • 揣摩
    • 如何揣摩语言的方法
  • 加入的知识群:
    学习元评论 (0条)

    评论为空
    聪明如你,不妨在这 发表你的看法与心得 ~



    登录之后可以发表学习元评论
      
暂无内容~~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