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五年语文五单元教学设计_刁首凤 2 (2)
普通类 -
- 支持
- 批判
- 提问
- 解释
- 补充
- 删除
-
-
默认段落标题(请修改)...
内容
五年级下语文第五单元备课 主备人:刁首凤
修改人:
单元主题
中国古典名著
-
单元概述
本组教材以“中国古典名著”为专题,安排了4篇课文以及“口语交际·习作”“交流平台”“日积月累”“课外书屋”等项教学内容。4篇课文有根据司马迁《史记》中著名篇章《廉颇蔺相如列传》改编的《将相和》;有根据我国著名古典历史小说《三国演义》中“草船借箭”的情节改写的《草船借箭》;有根据《水浒传》第二十三回选编的《景阳冈》;还有选自我国古典神话小说《西游记》第一回的《猴王出世》。
中国古典名著是中华灿烂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滋养了一代又一代中华儿女。阅读名著对于增益智慧,提升素养,特别是语文素养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因此,编写本组教材的意图就是要让学生感受古典名著的魅力,激发学生阅读名著的兴趣。这也是本组教学的重点。
学习者特征分析
学生对本单元选编的四篇课文都有所了解,特别是《西游记》和《水浒传》学生都读过了。对《史记》和《三国演义》比较陌生,因此,在学习时要给予学生一些资料或名著介绍,以备学习时充分理解课文。也为激发学生阅读古典名著的兴趣做好铺垫。
情感目标
本组教材以“古典名著故事”为主题,编写了两精读课文《将相和》和《草船借箭》,两篇略读课文《景阳冈》《石猴出世》。通过学习让学生了解古典名著的魅力。培养阅读名著的兴趣。
认知目标
认识并积累生字词。感受故事情节的曲折生动,人物形象的栩栩如生,体会人物描写的方法。
第五单元 教学规划
-
第一部分
《将相和》+《景阳冈》(3课时),达成:“认识并积累生字词,了解,体会作者刻画人物品质的手法”的认知目标。“精略结合”达成“激发学生热爱古典名著”的感情目标。
-
第二部分
《草船借箭》+《石猴出世》(3课时),落实认知目标:“会认20个生字,会写10个生字”,体会作者的表达意图”。围绕“激发学生阅读古典名著”的情感目标进行“精略结合”的对比阅读。
-
第三部分
主题阅读+口语交际(2课时)。突出:搜集资料的认知目标、单元主题的情感目标的结合。深刻感知“单元主题”的表达方法。
主题写作(2课时)《缩写火烧赤壁》。
-
第一部分《将相和》+《景阳冈》
-
教材分析
《将相和》是第五单元中的第一篇课文,通过完璧归赵,渑池之会和负荆请罪的故事,称颂了蔺相如机智,勇敢,谦让的美德,廉颇勇于认错和他们的爱国主义思想.这个单元的训练重点是分清事情的前因后果.。应用本课的学习方法学习《景阳冈》。在第三课时写作:介绍你了解的一个名著中的人物。
-
教学目标
知识能力:
1.学会本课20个生字,会写9个生字,能正确读写生字词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故事的来龙去脉。
过程与方法:
1.通过自主阅读、同桌协作、积极表达的学习过程,体验和感悟探究的一般过程。
2.从三个小故事中任选一个演一演分清事情的前因后果,体会人物的品质
情感态度价值观:
让学生通过学习,感悟蔺相如、廉颇的好品质。了解武松的英雄气概
-
教学重点
学习通过人物言行突出人物品质的写法。
-
教学难点
理解故事的来龙去脉,掌握体现人物品质的方法。
资源准备
课件,拓展阅读材料
第一课时目标
初读课文,识字,拓展课文背景知识,理清《将相和》的三件事架,学习《将相和》1——10自然段。重在基础知识。
-
教学过程
-
一、揭题导入新课
师:解题
1.介绍时代背景(略)
2.抓题眼“和”,理解题意(略)。
(设计意图:兴趣是诱发学生学习动机的强大动力。
-
二、检查预习:
1.检查生字
2.交流多音字
3.指导写字
4.指导写字
三、整体感知课文:
师:(1)了解文章主要内容;
(2)给文章分段;
(3)拟定三个故事的小标题。
生:说出文中的故事:最有意思的部分多读几遍。
师:指名读课文:课文写了哪三个小故事,并说明这三个小故事的起止段落。是按照怎样的顺序记叙的?
生:起因、经过、结果。
设计意图读通课文、读懂课文,无需过多组织课堂,提问不浮、不泛,紧扣文本,使学生进入思考状态。
-
四、品析课文
师:廉颇、蔺相如为什么不和?廉颇是怎么说的?从课文中找出廉颇说的这段话,读一读。
生:(读)廉颇说,蔺相如就靠一张嘴,爬到他的头上去了
师:他说的对不对?不对,靠什么(引导学生读议第一段。)
师:学习第一段,幻灯提示本段重点内容,通过重点部分人物言行的读议,了解人物品质
师:蔺相如在完璧归赵中是怎样立功的。
生:他利用秦王说的以城换璧的话,随机应变,揭穿秦王的骗局,又抓住秦王爱璧的心理,机智勇敢地与秦王斗争,争取主动,赢得时间,做到完璧归赵。生;抓住蔺相如的言行,
3.总结学法:抓住言行朗读、体会——归纳整理。
设计意图:创设一定的情境,引导学生主动地探索,研究性的学习。同时重视朗读的训练,以读为本,以读代讲
-
(五)拓展阅读
师:同学们打开拓展阅读材料,再来读几篇描写人物的文章。(学生自主阅读;教师巡堂指导)
师:把你印象深刻的文章说一说。
生:最喜欢的一篇文章说给其他同学和老师听。(抽一位同学)
(设计意图:利用拓展材料创设不同的语言环境,让学生积累写作方法。
第
-
二课时目标
“精略结合”讲解课文,进行“主题挖掘”,激发学生热爱古典名著的感情。重在情感目标
-
教学过程
-
一、回顾课文
师:课文写了哪几个小故事?
生:完璧归赵/渑池会见、负荆请罪。
师:蔺相如怎样做到完璧归赵的?
生:(略)
师:蔺相如做到完璧归赵,为赵国立了大功。那么他在渑池会上又是怎样为赵国再立大功的呢?
生:用学习第一段的方法——抓住最能突出人物特点的主要内容,通过人物言行,了解人物品质的方法学习第二段,培养学生举一反三的阅读能力,强化训练重点
1.引导学生回顾第一段的学习方法,加深训练重点:“言行→品质”的印象。
2.提出进一步要求:不借助图片提示,确定此段的重点内容。(第三自然段)
3.学生默读、思考、抓住人物言行议论(议论重点:“生气极了”,“再要求…再要求……”“不答应……拼了”)。
师:蔺相如不畏强暴,在与秦王的斗争中,置个人生死于不顾,维护了赵国的尊严,被赵王封为上卿,是当之无愧的。可廉颇却认为他是靠一张嘴上去的,产生了矛盾,这个矛盾是怎样解决的?。
生.:读议第三段,围绕“和”字,抓住人物言行,进一步突出人物思想品质
生:“秦王我都不怕,会怕廉将军吗?”这句是不是蔺相如自我吹嘘,为什么”(引导学生回顾蔺相如在“完璧归赵”和“渑池会见”立功的情景,再与对廉颇忍让的言行对比,突出蔺相如对敌狠,对己和的高尚品质。)
师板书:“顾全大局”
生:“秦国之所以不敢进攻赵国”……秦国必然趁机来打我们。师:课文中哪个地方证明了蔺相如的话是对的(引导学生体会;廉颇在保卫赵国中起了大作用。板书:英勇善战;蔺相如充分估计廉颇作用,可廉颇却贬低蔺相如的功劳,两相对比,看出蔺相如的高尚;认识到:为了国家的利益,必须和好。)
师:范读蔺相如说的这一段话。这一段话的中心句是哪一句?为什么?等教师提示后,学生齐读“我所以……利益”。
生:读议“负荆请罪”一节。(引导学生通过廉颇的动作描写,突出他为了国家利益,知错就改的品质)。
师:①在对蔺相如的态度上,廉颇开始是“很气”,后来又觉得“很不应该”,这是为什么?
②廉颇认识到自己错了,登门请罪,他为什么把自己的错误看成是罪过?
生:齐读“负荆请罪”一节。师: 1.通过这一段的学习,我们了解了蔺相如和廉颇哪些高尚品质。
2.这些品质作者并没有直接写出来,我们是怎么知道的。
师板书:言行品质
师:我们通过这一课的学习,不仅学习了廉颇、蔺相如为了国家利益,团结一致的爱国主义思想,而且学到了通过人物言行,突出人物品质的写作方法。-
二、学习《景阳冈》
1.出示学习目标
2.自学
3.组内交流
4.全班交流
5总结两篇文章的写作方法
-
第三课时教学目标
主题阅读和展示搜集的资料,准备口语交际和习作的素材,在习作:“介绍名著中的一个人物”,进一步落实“了解名著”、学习刻画人物的“写作技巧”的认知目标。
-
教学过程
一、总结两篇文章的相同点和不同点
二、拓展阅读:
三、写作:选择身边令自己敬佩的人写一写,通过具体事例体现品质。
1.引导:你还知道哪部名著重点哪个人物,请从你的认识?他们做的哪些事给你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从中学到了他们怎样的好品质?
2.学生思考后交流
3.写作:教师巡视。
板书设计
将相和
完璧归赵——渑池相会——负荆请罪
和——————不和————和
教学反思
-
第二部分 《草船借箭》+《猴王出世》
-
教材分析
《草船借箭》一文是根据我国著名古典小说《三国演义》第四十六回的情节改编的。课文写周瑜由于妒忌诸葛亮的才干,要诸葛亮在十天内造好十万支箭,以此来陷害他,诸葛亮同周瑜斗智,用妙计向曹操“借箭”,挫败了周瑜的暗算,表现了诸葛亮有胆有识,神机妙算。课文结构严谨,故事以“借”为主线,按事情的发展顺序进行叙述,情节环环相扣,人物个性鲜明,刻画栩栩如生,结尾与开头照应,增强了故事的完整性和严密性。
教学目标
-
知识与技能:
1.会认22个生字,会写14个生字,并积累有关生字词。.
2.认识学习以记事为主的课文,必须抓住事情发展的线索,理清它的起因、经过及结果,并领会事件的本质意义。
-
过程与方法:
1.通过自主阅读、同桌协作、积极表达的学习过程,体验和感悟探究的一般过程。
2.了解本课的情节,使学生认识到诸葛亮“借”箭成功的主要原因是由于他的有胆有识、足智多谋
-
情感态度价值观:
感受课文结构严谨,故事以“借”为主线,按事情的发展顺序进行叙述,情节环环相扣,人物个性鲜明,刻画栩栩如生,结尾与开头照应的特点,激发学生阅读《三国演义》的热情。
教学重点
让学生读懂课文,在读的基础上,认识诸葛亮借箭成功的主要原因是有胆有识,足智多谋。
教学难点
认识诸葛亮借箭成功的主要原因是有胆有识,足智多谋。
资源准备
课件、拓展阅读资料
-
第一课时目标
初读课文,识字,拓展课文背景知识,理清《草船借箭》的来龙去脉,学习1——2自然段。重在基础知识。
-
教学过程
一、揭示课题
1.从《赤壁之战》故事引入。
师:《三国演义》是我国四大名著之一,里面人物或机智,或勇猛,人物塑造特别成功,其中诸葛亮这个人物尤其生动。今天我们要学习一篇以诸葛亮与周瑜为主的课文。
2.揭题、读题。
3.审题。
什么叫草船?草船借箭是指什么意思?
4.再读题,读了课题,你想知道什么?
出示:谁草船借箭?为什么要草船借箭?怎么样草船借箭的?最后借到了箭没有?
(设计意图:兴趣是诱发学生学习动机的强大动力。
二、检查预习
1.检查词语
2.检查生字
3.交流多音字
4.指导写字
(设计意图:自主学习,提高效率,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在学生自主学完生字之后,教师首先对学生的自学情况进行简单的反馈,然后指名领读,巩固学生对生字的认知。教师只范写两个有代表性的字,其他的生字让学生运用学到的写字规则自己写,迁移写字方法,培养自主学习能力
三初读感知理清课文脉络
1.回答问题。(理清草船借箭的原因、经过、结果。这也是在解决课后第二题)
2.我们把草船借箭的经过看成借箭前的准备和借箭的过程。
3.自学课文字词,标好节号,读通课文,完成填空。
草船借箭的原因:三天赶造十万枝箭
借箭前的准备:草船、军士 草船借箭的过程:逼近水寨→一面受箭→另一面受箭→驶向南岸
草船借箭的结果:如期交货、周瑜叹服
4.据此提纲给文章分段:一(l、2自然段)、二(3--5自然段)、三(6-9自然段)、
四(10自然段)
这是按事情发展的顺序给课文分段。
设计意图读通课文、读懂课文,无需过多组织课堂,提问不浮、不泛,紧扣文本,使学生进入思考状态。
-
四、学习第一段
1.齐读第l段。
什么叫“妒忌”?(对才能、名誉、地位或境遇等比自己好的人心怀怨恨。)
2.从第二自然段的人物对话中我们能看出周瑜对诸葛亮的“妒忌”吗?
(1)指名2学生分角色读课文第2节,师读旁白。
大家听2个学生对话共几轮,为每一轮编上序号。
(2)每一轮对话中,都能看出周瑜对诸葛亮的妒忌。让我们再来看看,周瑜在与诸葛亮对话时,心中是怎么想的吧。
3.学习第一轮对话。
(1)齐读,边读边根据老师提的问题想想周瑜是怎么想的。
师问:周瑜是大都督,难道他不知道?生:周瑜是知道的,他明知故问。
(2)那周瑜这时心里是怎么想的呢?两人一组讨论。
设计意图:创设一定的情境,引导学生主动地探索,研究性的学习。同时重视朗读的训练,以读为本,以读代讲
(五)拓展阅读
师:同学们打开拓展阅读材料,再来读几篇描写人物的文章。(学生自主阅读;教师巡堂指导)
师:把你印象深刻的文章说一说。
生:最喜欢的一篇文章说给其他同学和老师听。(抽一位同学)
(设计意图:利用拓展材料创设不同的语言环境,让学生积累写作方法。
-
第二课时目标
“精略结合”讲解课文,进行“主题挖掘”,激发学生热爱古典名著的感情。重在情感目标。
教学过程
一、复习引入
1.上节课我们初读了课文,按事情发展的顺序给文章分了四段。并学习了课文的第一段,知道了“草船借箭”的起因是周瑜妒诸葛亮,用10天造十万枝箭的命令来设计暗算诸葛亮,而诸葛亮立下军令状三天就造十万枝箭。
2.第一段中哪句话点出了周瑜妒忌诸葛亮的原因?
(全文第一句。)指名回答。师:课文开头就点明了原因,齐读此句。
3.课文二—四段中也有一处直接写出了诸葛亮有才干,快速默读二—四段,找出这句话。(全文末尾一句。)
-
二、学习二──四段
1.全文末尾这句话与开头处的句子什么关系?指名2人对读。(首尾呼应。)
师生配合(师首句,生尾句)读,体会首尾呼应。
2.理解词语神机妙算。(板书:神机妙算)
问:用词素合成的方法如何解释?
出示:神机妙算──惊人的机智,巧妙的谋划,形容有预见性,善于估计客观情势,决定策略。
3.诸葛亮到底是怎样神机妙算的呢?
4.默读课文二-四段,找找突出描写诸葛亮神机妙算。胸有成竹,料事如神的句子,用“—”划下。
-
三、学习"知周瑜"
1.默读小黑板上第②句,用“如果……就……”的句子来表达句子的意思。
2.诸葛亮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假设?
(1)指名读第三节。
(2)口头完成填空。
因为诸葛亮知道周瑜妒忌他有才干会从中阻挠,所以诸葛亮要鲁肃不要告诉周瑜这件事。
两人一组讨论填空、交流。齐读。
(设计意图:以学生为主体、以读为本、以质疑研讨为主线,以自主发展为灵魂的教学思想,学生大胆尝试,问题让学生提出,疑问让学生自己讨论,方法让学生自己归纳,教师则点拨关键处,营造一个民主、宽松、和谐的学习环境, 使全体学生在积极的参与和协作中主动读书、自觉感悟、主动发展。
板书:知周瑜心
3.诸葛亮要鲁肃办什么事?指名读句:“希望你能借……船的两边。”
(1)比较句子。
A、希望你能借船的两边。
B、希望你借给我一些船,“每只船上要有军士与许多草把子。
(2)齐读此句。
师:这排的一千多个草把子的船就是“草船借箭”中的──(生)“草船”。
四、学习“知鲁肃”
1.诸葛亮要鲁肃别把这事告诉周瑜,结果怎样?
齐读小黑板上第③句。
2.理解这句句子。
(1)“显然”是什么意思?(出示小黑板:事实与所说或所料想的相符。)(2)“事实”是什么?“所说或所料”又是谁所料的什么?用上“果然”有什么作用?
五、学习“识天象”
1.师:(指小黑板上①④句)
2.指名读6-7自然段,说说诸葛亮为什么选在第三天四更时候出发?(板书:四更时候,因为这时候江上大雾弥漫。)
(1)板:大雾弥漫
(2)这时候江上大多弥漫到了什么程度?(连面对面都看不清。)
3.有了这样的大雾会有什么结果呢?与借箭又有什么关系?
A、出示:因为江上大雾弥漫,连面对面都看不清,所以……
B、先默读6.7节,然后四人一组讨论用多种方法来补充完整句子。
(所以选择第三天四更出发。所以把船靠近曹军水寨。所以叫军士一边擂鼓,一边大声呐喊。所以曹军才不派兵出来。)
4.显然,大雾弥漫这一气候的变化正是借箭成功必不可少的一个要素,也是诸葛亮选择第三天四更时分出发的原因。
(1)诸葛亮是什么时候决定这一时间出发的?(三天前立军令状时。)为什么?
(2)早在三天前,诸葛亮就预测到三天后有一场漫天大雾,这要归功于他识天象,了解天气变化情况。板书:识天象
(3)齐读小黑板上第①、④句,体会诸葛亮识天象的神机妙算。
5.正因为江上大雾弥漫,诸葛亮在天还没亮时,把船靠近曹军水寨,并怎样布船?引读书中有关句子。(船头超西,船尾朝东,一字儿摆开)
(1)看示意图1。(显示出船头朝西,船尾朝东。)
这样布船的目的是什么?(准备受箭)
(2)引读,可这样布船,船队离曹太近了,鲁肃不禁吃惊他说:(引)“……”,可诸葛亮却笑着说:(引)“……”。
-
设计意图:
以学生为主体、以读为本、以质疑研讨为主线,以自主发展为灵魂的教学思想,学生大胆尝试,问题让学生提出,疑问让学生自己讨论,方法让学生自己归纳,教师则点拨关键处,营造一个民主、宽松、和谐的学习环境, 使全体学生在积极的参与和协作中主动读书、自觉感悟、主动发展。
六、学习《猴王出世》
1.出示学习目标
2.自学
3.组内交流
4.全班交流
5.总结两篇文章的相同点和不同点
第三课时教学目标
主题阅读和口语交际为习作积累素材,在习作:“介绍名著中的一个故事”,进一步落实“了解名著”、学习“写作技巧”的认知目标。激发学生热爱古典名著的情感。
-
教学过程
一、回顾
1.回顾单元主题
2.回顾四篇课文内容
3.回顾写法:
二、拓展阅读
三、写作:
人物评价;(诸葛亮或曹操或鲁肃或猴王)
要求:用事实证明人物的品质或特点)
板书设计:
草船借箭:起因
准备 诸葛亮足智多谋
经过
结果
教学反思
-
第三部分 主题阅读+口语交际+主题写作
教材分析
主题资料的阅读能使学生进一步了解“古典名著”,体会“古典名著的魅力”,为口语交际和写作积累资料。
教学目标
知识能力:
通过主题阅读材料的阅读,积累写作素材。
过程方法:
通过主题阅读材料的阅读,进一步“了解古典名著”,体会古典名著的魅力。进一步落实“情感目标”。
情感态度价值观:
通过口语交际和写作,表达自己对古典名著的了解和情感。
教学重点
主题阅读,主题写作
教学难点
完成主题写作。
资源准备
阅读资料
第一课时
主题阅读
目标
通过主题阅读材料的阅读,进一步落实“了解古典名著“的认知目标。
-
教学过程
一、回顾主题
二、回顾本组四篇课文分别介绍了哪几部古典名著故事。
三、阅读“主题阅读”资料,进一步感受“古典名著”,获取更多的有关名著的信息。
四、交流阅读收获。
第二课时
口语交际
目标
完成认知目标:交流本组课文和阅读资料的学习收获(知识和写法),展示自己积累的资料交流信息,为写作积累素材。
教学过程
一、进行口语交际
1.导入
2.朗读口语交际要求。
3.小组交流:(学习文本所得、积累的资料)为写作做好铺垫。
4.全班交流汇报。
5.评比。
(1)每组选出一个上台。
(2)评比谁讲得好。
(3)谈收获。
第三课时
写 作
目标
通过写作“诉说自己对古典名著的了解”,表达自己名著的热爱。
教学过程
阅读习作提示
明确写作内容和要求
题目:《缩写‘火烧赤壁’》
要求:根据自己对西部小朋友的了解,表达出:写信的原因,开展“手拉手”活动的想法及自己的意愿。注意格式。
小组交流写什么
小组代表交流习作内容。
写作:完成《缩写‘火烧赤壁’》的习作。
-
第四课时
讲评作文。
目标
讲评修改习作,进步完善作品。
-
一、展示"有问题"的习作(视频)
可抽选几篇各具特点、代表不同学生水平的习作:例如:主要内容抓的不准的;概括语言不当的;过渡不自然的......边读边评议,指出毛病,给出修改方法。
二、小作者自荐优秀习作:欣赏优秀,提升水平。
三、修改习作
1.学生自主修改自己的习作。
2.互相修改。
教学反思
-
-
- 标签:
- 阅读
- 人物
- 蔺相如
- 五年
- 语文
- 学习
- 学生
- 诸葛亮
- 课文
- doc
- 2.
- 1.
- 周瑜
- 单元教学设计
-
学习元评论 (0条)
聪明如你,不妨在这 发表你的看法与心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