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八一玉泉-赵焕焕-历史-第18课大一统气派与中华民族的象征
普通类 -
- 支持
- 批判
- 提问
- 解释
- 补充
- 删除
-
-
内容
《第18课 大一统气派与中华民族的象征》
教学设计
单位:北京市八一学校附属玉泉中学
姓名:赵焕换
2017年6月29日
《第18课 大一统气派与中华民族的象征》教学设计
教学基本信息
学科:历史
学段:初一年级
班级:6班
教材:书名《中国历史》
出版社: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1.指导思想与理论依据
《初中历史课程标准》指出历史课程内容应体现时代性,符合学生心理特征和认知水平,减少艰深的理论和概念,增加贴近学生生活、贴近社会的内容。
本课的课程标准是:通过明长城和北京城的建筑,体会中国古代人民的智慧和创造力。本课中的故宫和长城是学生平时在电视电影当中经常看到的,作为北京的学生更是有着直接参观经验,贴近学生生活,有利于学生积极参与教学过程,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
陶行知先生曾经说过“千学万学,学做真人”,认为教育培养的最高目标是“求真理做真人”,即一个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人,集真、善、美于一身的人。在本课的教学设计中,发挥历史学科作为人文学科的育人功能,在学生已有的知识和能力的基础上,关注情感教育。
2.教学背景分析
教学内容和结构分析:
《大一统气派与中华民族的象征》为第三单元第四课,本单元的主要内容为明清,从政治、经济、民族、对外、科技、文化等方面对明清时期进行介绍。从课标要求来看,本课应该是在达到基本知识能力目标的基础上,更多关注情感目标的实现。
教材分为两目进行组织课文:明清北京城一目,讲述明清两朝建都北京的原因、分析北京城的布局以及明清皇宫——紫禁城的的建筑特点等,北京城及紫禁城的布局、建筑模式等,体现了大一统的气派;雄伟的长城一目,以明长城为例,讲述其历史作用、象征意义等,学生体会长城作为中华民族的象征。
北京城和长城都修建在农耕文明和游牧文明交汇的地方,以多元一体的中华民族作为贯穿本课的线索。
学情分析:
故宫和长城是著名的旅游景点,作为在北京生活的学生,大部分同学应该去过这两个地方,有一定的感性认识,但同时可能在更深入的分析理解方面还需提高。
本校七年级的学生非京籍约占五分之三,学生课外拓展学习方面很少。所以大部分学生只知道故宫、长城,对于它们的特点和象征意义都知之甚少。
七年级学生好奇心强,自我表现欲强,对历史课比较感兴趣。通过一个多学期的历史学习,部分学生初步具备了一定的对历史材料的分析和概括能力。
就本课而言,由于学生年龄尚小,关于大一统气派与中华民族的象征,理论性较强,比较枯燥。同时,学生看待问题又只重表象、轻实质,所以让学生理解分析起来有较大的难度。
3.教学目标(含重、难点)
通过北京和长城的介绍,了解其历史沿革,培养时空观念,在不同时空框架下理解历史上的变化和延续。
通过对明朝定都北京的分析,掌握北京的地理位置和军事地位,北京与大一统国家之间的关系。
通过北京建筑布局和中轴线的分析、概括,体会皇权至上和大一统气派,通过对故宫中颜色、蹲脊兽、门钉等的分析,体会大一统和等级观念在建筑中的表现,感受中国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和创造力。
通过对各时期不同长城分析及长城防御体系中各部分的作用了解,体会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
通过讨论探究长城成为中华民族的象征,体会到长城是中华民族勤奋智慧与坚韧刚毅、向心凝聚与爱国主义、开拓进取与开放交流等精神的象征。
教学重点:故宫和长城体现中国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和创造力。
教学难点:理解故宫展现明清大一统气派,长城是中华民族的象征,体会多元一体的中华民族的形成。
4.教学过程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导入新课:
播放“一带一路”彭丽媛邀请高峰论坛外方团长夫人参观故宫博物院的视频。引出明清皇宫在中华民族中的地位和象征。
观看、倾听
通过短片,在一带一路高峰论坛背景之下,体会故宫在中华民族中举足轻重的地位,引出本课主题。
新课讲授:
一、明清北京城
1.北京的历史
北京有人类活动的历史、建城史、建都史
播放视频:记录片《故宫》节选
图片:金中都、元大都与明清北京位置介绍
2.定都北京原因
出示地图
材料《明实录》中关于建都北京的理由
为什么元明清在北京建都?
3.北京城的建筑布局
展示图片:北京城示意图
明代北京城在建筑布局上有哪些特点?
宫城、皇城、内城、外城讲解
结合图片介绍北京的中轴线。
4.明清皇宫——紫禁城
紫禁城名称的由来。
利用故宫APP软件,教师提出问题进行有效导览,总结紫禁城的布局特点。问题涉及城门、内廷区、外朝区、后苑区
观察故宫导览图,从学生总结的特点中得出紫禁城的规模和布局。
提问:故宫的还有哪些地方体现“大一统”思想?
材料:(图片和文字)
紫禁城中的
太和殿
墙瓦颜色
门钉数量
蹲脊兽等等
观看视频
结合上学期所学及视频归纳总结
听讲、思考
思考回答,分析明清定都北京的原因
结合材料分析北京城布局特点
听讲,回答
借助技术学习、小组讨论共同完成。
听讲,结合自己参观经验回答“天人合一、中轴对称,前朝后寝,左祖右社”等特点
结合材料回答问题
了解北京历史沿革
明确北京城的修建是“先有规划然后建城”,使北京成为规划有序的城市
强调北京与大一统国家之间的关系,回扣课题落实课程标准要求
通过图片和文字材料的分析,了解北京城总体规划布局:城、门、中轴对称等
了解北京城空间布局的
鲜明特色,体会皇权至上和大一统气派
整体上把握故宫建筑形式的雄伟、庄严,布局严谨、和谐,体会故宫中的大一统格局
通过自主学习、直观软件,加深学生对紫禁城建筑布局的认识。
结合软件思考北京城的中轴线艺术。
细节上把握故宫设计中体现出的等级差别,皇权至上等,体会大一统思想的体现
体会中国古代人民的智慧和创造力
承上过渡:
建筑是凝固的音符。通过展示长城邮票、长城银行卡、长城汽车等带有长城标识的图片,感受长城作为国家民族象征的符号的意义和作用。
二、雄伟的长城
1.长城的长:历史悠久和绵延万里
提问:中国古代哪些朝代大规模修过长城?
长城不同时期的照片展示和解释
近年的测量统计——长城的长度
示意图
长城的走向大致与400毫米降水线重合
2.明长城
示意图:起止点
材料:修建原因
八达岭长城为例讲解长城防御体系的构成
3.中华民族的象征
问题:为什么说长城是中华民族的象征?
出示材料,引导学生分析
勤奋智慧与坚韧刚毅
向心凝聚与爱国主义
开拓进取与开放交流
长城在历史上起过重要作用,在今天无疑是中华民族力量的象征。长城总是在危难之时,成为我们整个民族的精神支柱。
《义勇军进行曲》
“用我们的血肉筑成我们新的长城”
《长城谣》
社会实践参观抗日战争纪念馆学习的歌曲
结合所学知识回答
听讲
听讲
回答问题
结合材料讨论、回答
听讲、感悟
感悟长城历史的长和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
感悟长城建筑体量的长理解长城是农耕、游牧的分界线,也是融合区域
掌握明长城的基本情况,长城防御体系的构成,体会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和创造力,落实课标要求
理解长城凝聚农牧民族交融、促进统一多民族国家发展的作用
体会长城成为中华民族的精神象征
联系实际和实践,学生深入体会长城精神的现实意义
小结:
梁思成先生说过:“一个民族的文化都会产生出属于他自己的建筑。”而故宫、长城就是集中华传统文化之大成者。
明清是我国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发展和巩固时期,在专制统治不断强化的同时,经济和科技文化也取得了很大的成就。这一时期出现了许多气势宏伟、堪称东方建筑艺术和建筑奇迹的作品,北京的故宫和长城正是其杰出的代表,凝聚了这一时期的文化特性、本质及精华,折射出了当时的政治、经济、文化的浓郁色彩,展示了我们大一统国家的气派,同时也成为中华民族精神的象征。
听讲
回想开头视频,体会外长夫人为什么要去故宫。
感悟升华
5.板书设计
第18课 大一统气派与中华民族的象征
明清北京城
1.北京的历史
2.定都北京原因
3.北京城的建筑布局
4.明清皇宫——紫禁城
雄伟的长城
1.长城的长
2.明长城
3.中华民族的象征
6.学习效果评价设计
(一)教师评价:
1.结果评价:课后做相关的练习题,检查学生知识的掌握情况。课后检查学生所写调查报告。
2.过程评价:课上对学生在课堂研究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不同程度的阅读能力、分析能力、概括能力、表达能力及综合能力进行分析评价,在课堂上对学生的表现进行点评。
(二)学生自评:
学生评价主要体现在课堂上,不同学生对其他同学的表现表态的同时完成了自我评价和相互评价,在接受或质疑同学认识的时候完成了对同学的评价,通过对同学认识评价的反思完成自我评价。
7.教学设计特色说明与教学反思
教学设计特色说明:
掌握历史知识不是历史课程学习的唯一和最终目标,知识是全面提高人文素养的基础和载体。《大一统气派与中华民族象征》这一课的课标是要求以长城和北京城为例,体会中国古代人民的智慧和创造力,所以这节课更多的应该是在达到基本知识能力目标的基础上,更多的完成情感目标的实现。在本课教学设计中,力图发挥历史学科作为人文学科的育人功能,关注情感教育,强调人文精神的培养。
-
在新页面中查看内容
-
下载源文件
-
-
- 标签:
- 教学设计
- docx
-
学习元评论 (0条)
聪明如你,不妨在这 发表你的看法与心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