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第一组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
普通类 -
- 支持
- 批判
- 提问
- 解释
- 补充
- 删除
-
-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
新中国成立以来,我
们党团结带领全国人民创造了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成就。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团结带领全国人民,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立足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推动高质量发展,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取得历史性成就、发生历史性变革,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进入了不可逆转的历史进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包括从中国的实际出发,对中国经济发展的基本性质、基本方向、基本宗旨以及由此决定所必须采取的基本经济制度、经济体制、分配方式、发展方略等一系列重大问题的确定。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包括从中国实际出发,对中国经济发展的基本性质、基本方向、基本宗旨以及由此决定所必须采取的基本经济制度、经济体制、分配方式、发展方略等一系列重大问题的确定。
-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体系建立的理论基础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形成的理论基础就是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理论,反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运行中普遍的必然联系的理论。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哲学基础是多层次构成的有机整体。其中,第一层次,即最根本的层次是马克思主义哲学,它包括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
第二层次,即具体原理层次,包括共性与个性相统一原理、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辩证关系原理、实践论、发展观、群众史观等。
第三层次,即直接表现层次,这是最外在的层次,主要指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以人为本。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哲学基础还具有着鲜明的特性:传承性;先进性;民族性;实践性。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体系建立的理论基础主要包括以下方面。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为其提供了根本遵循,强调生产关系与生产力的辩证关系。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是重要支撑,明确了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和更好发挥政府作用。此外,科学发展观强调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注重经济发展的质量和效益。还有新发展理念,如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引导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和结构优化。这些理论相互融合、互为补充,共同构成了坚实的理论基础,推动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体系不断发展和完善。
-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体系的整体框架
坚持加强党对经济工作的集中统一领导,保证我国经济沿着正确方向发展;
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贯穿到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和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之中;
坚持适应把握引领经济发展新常态,立足大局,把握规律;
坚持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更好发挥政府作用,坚决扫除经济发展的体制机制障碍;
坚持适应我国经济发展主要矛盾变化完善宏观调控,相机抉择,开准药方,把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作为经济工作的主线;
坚持问题导向部署经济发展新战略,对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变革产生深远影响;
坚持正确工作策略和方法,稳中求进,保持战略定力、坚持底线思维,一步一个脚印向前迈进。坚持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经济成分共同发展的方针,进一步转换国有企业经营机制,建立适应市场经济要求,产权清晰、权责明确、政企分开、管理科学的现代企业制度;
建立全国统一开放的市场体系,实现城乡市场紧密结合,国内市场与国际市场相互衔接,促进资源的优化配置;
转变政府管理经济的职能,建立以间接手段为主的完善的宏观调控体系,保证国民经济的健康运行;
建立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体现效率优先,兼顾公平的个人收入分配制度,坚持让一部分地区一部分人先富起来,走共同富裕道路;
建立多层次的社会保障制度,为城乡居民提供同中国国情相适应的社会保障,促进经济发展和保持社会稳定。现代企业制度,市场体系,宏观调控体系,收入分配制度。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就是同社会主义基本社会制度结合在一起的市场经济,体现社会主义的根本性质。是使市场在社会主义国家宏观调控下对资源配置起决定性作用的经济体制。
使经济活动遵循价值规律的要求,适应供求关系的变化;通过价格杠杆和竞争机制,把资源配置到效益最好的环节中去,并使企业实行优胜劣汰;运用市场对各种经济信号反应灵敏的特点,促进生产和需求的及时协调。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体系的整体框架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坚持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
2.坚持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
3.坚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和更好发挥政府作用。
4.坚持推动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同步发展。
5.坚持促进区域协调发展,推动城乡发展一体化。
6.坚持对外开放的基本国策,积极参与全球经济治理和国际经济合作。
以上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体系的整体框架,这些方面相互联系、相互促进,构成了一个有机整体,推动了中国经济的持续健康发展。-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体系的建立过程
冲破思想禁锢
1978年5月11日,一篇题为《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的文章在《光明日报》发表。
一石激起千层浪,这篇文章很快引发一场全国范围关于真理标准问题的大讨论。这场大讨论,对中国社会发展产生深远意义,为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做了思想准备。
20世纪70年代末的中国,正在探索前进的方向。新科技革命蓬勃兴起,世界经济快速发展,中国人民改变的愿望从未如此强烈。
1978年底,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这次会议作出把党和国家工作中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实行改革开放的历史性决策,中华巨轮驶入历史新航道。
思想的禁锢一旦冲破,整个社会压抑已久的活力和创造力喷涌而出,演化成推动变革的强大力量。
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改革使农村经济迅猛发展,商品经济的大门由此打开;设立经济特区,引进市场经济,使中国经济进入世界经济大循环……农村改革和特区开放,两端发力,神州大地卷入改革开放的大潮中。
新中国成立初期,经过社会主义改造,我国基本形成计划经济体制。计划经济体制虽有助于在短期内医治旧中国遗留下来的经济恶性波动,但伴随经济运行进入轨道,其僵化、低效的缺陷逐渐暴露。上世纪50年代至70年代,我国曾试图对计划经济体制作出一些调整,但框架内的修补改良难以根除体制痼疾。
改革开放的推进,进一步触及指令性计划体系的内核,更深层次的矛盾和问题随之出现。
确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1982年9月1日,在党的十二大开幕词中,邓小平提出“走自己的道路,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这一重大历史命题,为社会主义中国寻找自己的发展道路,亮出最鲜明的旗帜。
十二大报告强调“计划经济为主、市场调节为辅”的原则。但计划经济和商品经济的讨论,并未因此削弱。激烈的大辩论酝酿着经济改革的新变局。
1984年10月,党的十二届三中全会通过《中共中央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决定》,突破了把计划经济同商品经济对立的传统观念,明确社会主义经济是“公有制基础上的有计划的商品经济”。
改革的锋芒突破了计划经济体制后,并非一路坦途。上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寄望于一步到位的价格闯关受挫。国内外复杂形势下,一些人把计划和市场的问题同社会主义制度联系起来,提出姓“社”还是姓“资”的问题。
1992年1月,北方冰雪未消、南方乍暖还寒,邓小平踏上历时35天、行程6000多公里的南方之旅。
他指出,计划多一点还是市场多一点,不是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本质区别。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
伟大时代孕育伟大理论,伟大理论指引伟大实践。
1992年10月12日,中国共产党第十四次全国代表大会在北京召开。十四大报告明确提出,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在坚持公有制和按劳分配为主体、其他经济成分和分配方式为补充的基础上,建立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开辟发展新境界
2013年11月,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召开,党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规律的认识和把握达到新的高度——
“经济体制改革是全面深化改革的重点,核心问题是处理好政府和市场的关系,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和更好发挥政府作用。”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中,党一直在实践拓展和认识深化中思考着政府和市场的关系;从市场对资源配置起辅助性作用,到“起基础性作用”,再到“起决定性作用”,理论的不断进步中,深刻塑造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运行轨迹。
理论突破引领实践飞跃。
改革开放40年来,我国市场主体从不足50万户增加到目前的1亿户以上,增长了200多倍,过去五年,市场主体数量增长近80%;
现代市场体系逐步建立并不断完善,市场调节价的比重从1978年的3%上升到近98%,多层次资本市场逐渐形成,以“招拍挂”为主要形式的土地出让制度得以建立,市场发挥决定性作用的劳动力市场不断完善;
国内生产总值年均增长约9.5%,经济总量增长200多倍,制造业总量连续多年稳居世界第一,市场供求格局发生根本性改变,商品短缺和凭证供应时代一去不复返;
科技创新水平加速提升,2017年科技进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到57.5%……
“伴随着市场化改革的不断推进,多种经济成分共同发展,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初步显现。”国家统计局报告指出。
2017年10月,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加快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目标。强调经济体制改革必须以完善产权制度和要素市场化配置为重点,实现产权有效激励、要素自由流动、价格反应灵活、竞争公平有序、企业优胜劣汰。
党的十九大报告中,“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更好发挥政府作用”这句表述,用“逗号”取代了十八届三中全会公报中的“和”字。
“一个标点之变,进一步宣示了党坚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改革方向的决心和立场。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揭示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本质要求,抓住了解决中国一系列现实问题的根本。”全国政协经济委员会副主任杨伟民说。
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推动高质量发展、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的蓝图已经绘就,必将加快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进一步激发全社会创新创业活力,更好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不断开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的新境界。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体系的建立过程可以追溯到改革开放以来的经济体制改革。以下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体系建立的主要过程:
1.改革开放初期(1978-1992 年):这一时期,中国开始实行经济体制改革,逐步放弃计划经济体制,引入市场机制。农村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城市开始进行国有企业改革,建立了一批经济特区和开放城市,吸引外资和技术引进。
2.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1992-2002 年):1992 年,-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体系的特点
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提出,“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等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既体现了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又同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社会生产力发展水平相适应,是党和人民的伟大创造。”这一新的概括,标志着我国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更加成熟、更加定型。推进全面深化改革,不断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前提是必须正确认识和理解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的内涵和实质.
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的重要内容
经济制度是经济关系在制度上的反应,经济关系是在生产、交换、分配和消费等社会再生产过程中形成的,其中最基本的是生产关系。一定的生产关系往往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可以分为两个层次:一是生产资料所有制结构;二是在生产资料所有制结构既定的前提下,人们在生产、分配、交换、消费等过程中形成的具体制度。基本经济制度就是生产关系在制度上的表现,具有长期性和稳定性,对经济制度属性和经济发展方式具有决定性影响。
中国共产党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在社会主义革命、建设和改革的伟大实践中,不断探索、丰富和完善我国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提出了“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等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理解起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三者相互联系、相互支撑、相互促进,内在统一于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其中,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反映了生产资料的归属关系,不仅规定了我国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的性质,也对分配制度和市场经济体制起着决定性的作用;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是由我国生产力状况、所有制关系决定的,是所有制关系在收入分配领域中的实现,反映了生产方式、生产成果的分配方式,对所有制关系及其实现方式具有重要影响;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以所有制关系为前提和基础,体现所有制关系、交换方式和资源配置方式,并受所有制关系、生产力发展水平等影响,对所有制关系及其实现形式也有重要影响。
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的中国特色
新时代我国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的完善和发展,体现了鲜明的中国特色。
其一,同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社会生产力发展水平相适应。评价经济制度必须结合现实生产力发展水平。只有适应现实生产力发展水平的经济制度才能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纵览我国社会主义革命、建设和改革开放不同时期的实践可见,只要经济制度适应了生产力的发展水平,就能促进生产力发展;相反,就会阻碍生产力的发展。例如,新中国成立后,确立了社会主义基本制度,为中国发展富强、中国人民生活富裕奠定了坚实基础。但在经济建设中,也曾脱离我国的国情,不顾社会生产力发展的实际,盲目搞“一大二公三纯”,严重阻碍了生产力的发展,也影响了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改革开放后,我们党立足我国基本国情,总结了社会主义建设过程中正反两个方面的经验,确立了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经济制度。在改革开放进程中,坚持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坚持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加快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使我国生产力得到了巨大发展,人民生活水平有了显著提高。在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作为基本经济制度的基础上,把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上升为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是同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社会生产力发展水平相适应的,必将进一步促进我国生产力的发展。
其二,充分体现了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在坚持和完善同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生产力发展水平相适应的基本经济制度的过程中,党始终坚持社会主义的价值目标和制度追求。根据马克思主义经济理论,只有坚持公有制和按劳分配为主体,才能保证共同富裕和人民共享发展成果目标的实现。在一定的生产力水平下,收入分配制度主要取决于生产资料所有制。只有坚持公有制主体地位,才能保证劳动者相对平等地占有生产资料,从而形成有利于劳动者的分配制度,防止两极分化,实现共同富裕。建立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是为了解放和发展生产力,为实现社会主义的共同富裕目标奠定物质基础。实践表明,市场经济和不同的社会制度相结合就会有不同的制度特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市场经济和社会主义制度的结合,既发挥市场经济的效率优势,也彰显社会主义的制度优势;既体现市场经济的特征,也体现社会主义性质特别是基本经济制度的性质要求。因此,我国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的新概括,充分体现了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
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不断发展完善
与时俱进既是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品质,也是党永葆生机活力的源泉。我国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的形成、发展和完善,体现了党的制度创新和理论创新,这种制度创新和理论创新是在改革开放的实践中逐步形成和不断发展的。
长期以来,我们党一直强调坚持和完善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对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作为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的认识,经历了一个过程。党的十四大报告明确提出,“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是同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结合在一起的”“在所有制结构上,以公有制包括全民所有制和集体所有制经济为主体,个体经济、私营经济、外资经济为补充,多种经济成分长期共同发展”“在分配制度上,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其他分配方式为补充”。党的十五大报告提出,“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是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一项基本经济制度”“非公有制经济是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坚持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制度”。党的十六大报告强调,“坚持和完善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必须毫不动摇地巩固和发展公有制经济”“必须毫不动摇地鼓励、支持和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发展”。党的十七大报告强调,“坚持和完善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毫不动摇地巩固和发展公有制经济,毫不动摇地鼓励、支持、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发展”“要坚持和完善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健全劳动、资本、技术、管理等生产要素按贡献参与分配的制度”。党的十八大报告指出,“要加快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完善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完善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要毫不动摇巩固和发展公有制经济”“毫不动摇鼓励、支持、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发展”“完善劳动、资本、技术、管理等要素按贡献参与分配的初次分配机制”。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强调“两个毫不动摇”,并明确指出: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重要支柱,也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根基。公有制经济和非公有制经济都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都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基础。这一论断体现了公有制经济和非公有制经济在我国经济发展和促进就业等方面的作用,以及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和基本经济制度之间相互支撑的关系。党的十九大报告强调,“必须坚持和完善我国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和分配制度,毫不动摇巩固和发展公有制经济,毫不动摇鼓励、支持、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发展,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更好发挥政府作用”。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首次将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纳入我国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提出“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等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标志着我国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更加成熟、更加定型,也充分体现了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的不断完善。
总之,理论来源于实践,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的完善,建立在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实践基础上。从发展趋势看,当今世界正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适应国际形势的复杂多变、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体系中某些具体制度也要不断调整和变化,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也要随着实践发展而不断发展和完善。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体系具有以下一些重要特点:
1. 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这是基本经济制度,既确保了社会主义性质和国家经济安全,又激发了各类市场主体活力。
2. 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有利于促进效率和公平的有机统一,推动共同富裕。
3.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把社会主义制度和市场经济有机结合起来,既能发挥市场经济的长处,又能发挥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
4. 以人民为中心:强调发展的根本目的是增进人民福祉,促进人的全面发展。5. 创新驱动:注重科技进步和创新对经济发展的引领作用。
6. 协调发展:致力于促进区域协调、城乡协调、产业协调等,实现经济的均衡发展。
7. 开放型经济:积极参与全球经济合作与竞争,不断提高对外开放水平。
1.坚持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
2.坚持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
3.坚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和更好发挥政府作用。
4.坚持推动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同步发展。
5.坚持促进区域协调发展,推动城乡发展一体化。
6.坚持对外开放的基本国策,积极参与全球经济治理和国际经济合作。
这些特点体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体系的本质和基本原则,是中国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撑和保障。-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体系在实践中的具体应用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同志提出了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不断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理论体系的重大历史任务,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在中国大地上焕发出更加蓬勃的生机。进一步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理论体系,必须明确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的重要地位、科学价值,在比较中深入把握这一理论体系的特点。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范畴的提出具有里程碑意义
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是关于社会主义生产方式及其发展规律的科学,在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中具有特殊重要的地位。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一个重要研究目的是,科学阐明人类社会从资本主义向共产主义过渡的历史必然性及其内在经济规律。要实现这一研究目的,仅有资本主义政治经济学或政治经济学的资本主义部分是不够的,还必须有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或政治经济学的社会主义部分,这两个部分相互联系、相互依赖、不可分割。社会主义是资本主义发展的必然趋势,又是向共产主义过渡的历史起点。因此,以社会主义经济形态为研究对象的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自然成了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是“中国版”的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是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基本理论与中国改革开放新实践相结合的成果,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不断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理论体系,对于更好地指导我国经济发展实践、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建设蓬勃发展,对于增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和文化自信,对于坚定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对于推进充分体现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经济学科建设,都是极其重要的。
一门科学提出的每一种新见解,都包含这门科学的术语的革命。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理论和实践发展取得了举世瞩目的巨大成就,形成了关于发展社会主义经济的许多重要理论成果和独创性观点。如何科学概括这些理论成果和独创性观点,是理论界、学术界思考和研究的一个重大课题。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理论体系范畴的提出,为我们科学解答这个重大课题开辟了正确道路。它表明,我们党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的认识在学理性和系统性上达到了新的高度、在经济理论上的自觉和自信达到了新的高度,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中国化和时代化的发展达到了新的高度。这显然具有重大的里程碑意义。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包含着普遍性因素,具有重要的科学价值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是特殊的还是普遍的?从一般的道理讲,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是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的中国化,是对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一般原理的具体应用,因此,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关系是一般与特殊、共性与个性、源与流的关系。然而,实际情况要复杂得多。
一方面,由于社会主义经济制度还不够成熟,因此,在社会主义经济中,对于什么是一般、什么是特殊,什么是共性、什么是个性的认识,并不是非常清楚明白的。另一方面,就人类认识运动的规律来说,总是由认识个别和特殊的事物,逐步地扩大到认识一般的事物,普遍性寓于特殊性之中。
应当看到,在相当长的时期内,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发展还处于从特殊上升到一般的抽象化阶段,而不是从一般到特殊的具体化阶段。也就是说,首先必须研究社会主义经济的具体特殊形态,把握特殊规律,然后才能逐步确立社会主义经济的一般规律。从实际情况看,社会主义经济制度建立和发展的历史还不长,实践经验还不够丰富,特别是20世纪90年代苏东剧变以后,社会主义事业遭受巨大挫折。中国始终坚持走社会主义道路,成为世界社会主义事业发展的中流砥柱。在这样的条件下,总结中国的实践经验,并从中提炼出反映规律的理论成果,对于发展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同时,中国是一个处于发展和转型中的社会主义大国,面临着工业化、信息化、市场化、经济全球化和社会主义制度改革等重大历史变革在同一时代的交织和叠加,正在经历着我国历史上最为广泛而深刻的社会变革,也正在进行着人类历史上最为宏大而独特的实践创新。这种前无古人的伟大实践,为经济学发展提供了无比丰富、不可多得的鲜活素材。正如习近平同志指出的,“越是民族的越是世界的。解决好民族性问题,就有更强能力去解决世界性问题;把中国实践总结好,就有更强能力为解决世界性问题提供思路和办法。这是由特殊性到普遍性的发展规律。”中国特色并不意味着是中国独有的东西,其中也包含着普遍性的因素,具有重要的科学价值。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的科学价值体现在哪里?归结到一点就是,它直面人类经济发展和制度变迁中的根本性难题,努力探索把那些看似相互对立的因素有机结合在一起的方式和途径。比如:在所有制结构上,既坚持公有制的主体地位和国有经济的主导作用,又坚持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在国有企业改革上,既坚持维护全体人民的共同利益,又坚持建立市场化的体制机制;在收入分配改革上,既注重提高效率,又注重社会公平;在对外经济关系上,既坚持对外开放的基本国策、积极参与经济全球化,又坚持独立自主、自力更生;在政府和市场的关系上,既坚持发挥市场的作用、建立有效市场,又坚持发挥政府的作用、建设有为政府;在中央和地方的关系上,既坚持中央统一领导,又坚持发挥中央和地方两个积极性;在改革方式上,既坚持党的领导、有计划有组织推进,又坚持尊重群众的首创精神、“摸着石头过河”;在经济发展上,既强调供给又关注需求,既重视总量又重视结构,既突出发展社会生产力又注重完善生产关系,既着眼当前又立足长远;等等。这样博采众长、兼收并蓄,既尊重经济社会发展的一般规律,又体现中国的基本制度、基本国情和历史传统;既发挥社会主义制度的优势,又利用市场经济的长处,就从理论和实践上超越了以私有制为基础的资本主义市场经济的流俗教条,创造了经济发展和制度变迁的新模式和新道路,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发展和人类文明进步开辟了前所未有的广阔道路。
在比较中明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理论体系的特点
一门成熟的科学,必须经过系统化学理化发展,体现为一整套相互联系的概念、范畴、原理和逻辑结构,并能够经受逻辑和实践的检验,这样才能形成完整的理论体系,进而被广泛学习、普及和传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发展也不例外,也需要在构建理论体系上取得进展。正如习近平同志强调的,要提炼和总结我国经济发展实践的规律性成果,把实践经验上升为系统化的经济学说;不断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理论体系。
从马克思、恩格斯提出关于未来共产主义的经济理论,到苏联传统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体系的建立,再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形成,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已经经历了100多年的发展历程,在理论体系构建上与时俱进,取得了长足进展。与苏联传统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和西方经济学相比,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理论体系有以下主要特点。
时代背景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中国正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正在努力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这是当代中国的基本国情,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制度得以确立并不断发展的总依据。
空间背景是经济全球化。如何在对外开放中正确处理与资本主义世界的关系,把积极参与经济全球化与坚持独立自主结合起来,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发展需要解决的中心课题。
根本立场是以人民为中心。坚持把增进人民福祉、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朝着共同富裕方向稳步前进作为经济发展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体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的价值追求。
研究对象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形态。这既包括改革开放以后确立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产关系或经济制度,也包括在此基础上形成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发展战略、发展理念、发展政策和发展道路。
研究任务是揭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产生、发展和运动的规律。把中国的实践经验上升为系统化的学说,并从中国的特殊经验中提炼普遍性原则,为丰富和发展科学社会主义和马克思主义贡献中国智慧。
逻辑主线是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相互作用。传统的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以生产关系为主要研究对象,而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是发展生产力,坚持把发展作为第一要务。从这一点出发,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在对生产力和生产关系及其相互作用的研究中,更加突出促进生产力发展的内容。
逻辑起点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经济制度。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产关系的核心和基础,决定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的各个环节和各个方面。
理论核心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把社会主义基本制度与市场经济相结合,既发挥社会主义制度的优势,又发挥市场经济的长处,这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的理论核心和鲜明特色。
理论贡献在于提出了一系列原创性观点。在探索把公有与私有、政府与市场、自由与集中、效率与公平、开放与自主、稳定与变革、传统与现代等因素有机结合方面,取得了重要成果。
理论灵魂是实现共产主义。社会主义是共产主义的低级阶段,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各项措施,如践行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完善公有制为主体的基本经济制度、走共同富裕道路、促进社会公平正义、保障和改善民生、落实人民当家作主的权利等,都是实现共产主义的现实步骤和具体行动,都是在向共产主义的远大理想迈进。
可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内容涵盖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的生产、分配、交换等主要环节以及基本经济制度、基本分配制度、经济体制、经济发展和对外开放等主要方面,提出了一系列新的理论观点,初步形成了比较完整的理论体系。
*** ***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既是特殊的,又是普遍的;既是民族的,又是世界的;既尊重一般规律,又富有首创精神。它从一个方面证明,中国共产党人和中国人民完全有能力有信心为人类对更好社会制度的探索提供中国方案。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我们要响应习近平同志的号召,加强研究和探索,加强对规律性认识的总结,不断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理论体系,推进充分体现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经济学科建设。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体系在实践中有着广泛而深入的应用。在经济所有制方面,公有制经济在关系国计民生的关键领域发挥主导作用,同时鼓励、支持和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发展,激发了市场活力,创造了大量就业机会。按劳分配与多种分配方式并存,使得人们的劳动成果得到合理体现,同时各种生产要素按贡献参与分配,促进了资源的优化配置。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既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又更好地发挥政府作用。政府通过宏观调控,保持经济稳定运行,推动产业升级。以人民为中心体现在不断致力于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实施扶贫攻坚、推动乡村振兴等战略,让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地惠及全体人民。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推动科技创新,众多领域取得突破性成果,提升了国家的核心竞争力。在区域协调发展中,实施一系列区域发展战略,促进东中西部协调发展。对外坚持开放,积极推动“一带一路”建设,加强国际经济合作,提升了我国在全球经济中的地位和影响力。总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体系在实践中展现出强大的生命力和适应性,推动着中国经济持续健康发展,不断迈向新的高度。
在经济所有制方面,公有制经济在关系国计民生的关键领域发挥主导作用,同时鼓励、支持和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发展,激发了市场活力,创造了大量就业机会。按劳分配与多种分配方式并存,使得人们的劳动成果得到合理体现,同时各种生产要素按贡献参与分配,促进了资源的优化配置。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既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又更好地发挥政府作用。政府通过宏观调控,保持经济稳定运行,推动产业升级。以人民为中心体现在不断致力于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实施扶贫攻坚、推动乡村振兴等战略,让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地惠及全体人民。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推动科技创新,众多领域取得突破性成果,提升了国家的核心竞争力。
-
有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体系的重要文献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体系是在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实践中逐步形成的,其重要文献和理论表述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 邓小平理论:邓小平同志作为改革开放的总设计师,他的经济思想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体系的重要基础。他提出了“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的基本路线,强调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
- 党的十五大报告:在十五大报告中,首次提出了“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是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一项基本经济制度”的论断。这一论断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体系奠定了制度基础。
- 党的十七大报告:在十七大报告中,进一步强调了完善基本经济制度,健全现代市场体系,深化财税、金融等体制改革,完善宏观调控体系等方面的内容。
-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其中对经济体制改革进行了全面部署,提出了“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和更好发挥政府作用”的重大理论创新。
- 党的十九大报告:在十九大报告中,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体系进行了全面阐述,强调了要坚持和完善我国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和分配制度,促进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等内容。
-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这是我国未来五年乃至更长一段时期经济社会发展的行动纲领,其中对构建新发展格局、推动高质量发展、深化改革开放等方面进行了详细规划。
这些重要文献和理论表述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体系的形成和发展提供了指导和支持,是我们在新的历史起点上继续推进经济体制改革、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重要遵循.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发展道路》:该书探讨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发展道路的形成、发展和实践,对于深入了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体系的特点和优势具有一定的帮助。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体系强调坚持和完善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这一制度包括公有制维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以及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
-
-
- 标签:
-
学习元评论 (0条)
聪明如你,不妨在这 发表你的看法与心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