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次理发引起的风波
普通类 -
- 支持
- 批判
- 提问
- 解释
- 补充
- 删除
-
-
一次理发引起的风波
一次理发引起的风波
一个星期一的早晨,我在班上巡视,发现本班的郭秦伟同学还未到班。这是怎么回事?这个男生平时到校挺早的啊,我的心里有点担忧起来。“再等一会会,也许今天不小心睡过了”我对自己说。又过去了十分钟,校园里几乎没有了进校学生的身影,我终于忍不住了,迫不及待地拨通了他父亲的电话,良久,电话那头传来他父亲的应答声。“你儿子怎么到现在还没来上课?有什么情况吗?”他父亲有点含糊地说出了点状况,但却不愿意告知具体情况,我问:“他是否不愿来上学?”他苦涩地表示正是这个情况。我问是什么原因,他父亲尴尬地说:“他说头发理得太丑,不想见人!”初听这话,我感觉荒唐又可气,真想狠狠“教育教育”他。
不过我转念一想,这位家长此时心里一定是焦急又郁闷的,我再火上加油,只会增加他的怒气。我又联想到这个孩子家庭的特殊情况,据我平时的了解,他成长在一个重组家庭,母亲有严重的听力障碍,平时根本不能很好地和他交流,对他的管束也是心有余而力不足。他的父亲常年在外,与其母亲关系不善。这个男孩平时的脾气就不太好,性情有些乖张,常常认死理,不听他人意见。想到这,我平静地对他父亲说,好吧,他这会不想来就暂不要来,你好好和他谈谈,让他敞开心扉,切记不要发火,要想办法解决问题,如果还不行,下了课我就去你家。他父亲表示感谢后挂断了电话。
下课后,我电话打过去,他父亲如释重负地说:说好了,下午来学校,不过,老师,不好意思,他说要戴毛线帽子到班,老师能否谅解?我说,好吧!下午,郭同学来了,戴着个毛线帽,垂头丧气地背个书包。我什么也没说,以免引起大家对他的注意。整个下午,我一直没找他,只是观察他的神情。第二天,垂头丧气没有了,跑操的时候,我和他开了句玩笑:小帽子很暖和吧,还挺帅!他不好意思地笑笑。第三天,我发现他已经把帽子脱了,我看看他的新发型,除了比较短,并无异样。课间我找了他,跟他做了交流,他真诚地说:老师,谢谢您对我的宽容,其实我那天心里特别烦躁,我想要的发型给剪成这样,成绩又不好,上学有什么意思?所以才不想来的。我说:我都理解,不过我看你的发型并不怪异,只是短了点,头发是会长的啊,不要太放在心上,现在看看,你觉得还能接受吗?他说“只能这样了,我今天没戴帽子,大家也没笑话我,我也不烦我的头发了”我说:“对啊,这些对一个男子汉来说,都是浮云。学习上感到很吃力,这我平时都看出来了,但老师并没有批评你,因为我看到你一直都没有放弃。那次我在“目标栏”里看到你的目标:争取考取市二中,实在不行,我就去职中,学个专业。我感觉很好啊,为什么要给自己更多的烦恼呢?心情烦躁的时候要学会调节,跟自己的好同学聊聊啊,跟老师也可以啊。郭秦伟说:是的,我这两天想想,还真没有什么大不了的事,我爸爸从外面赶回来了,我妈妈这两天也很忧愁,这都是因为我,我再也不会这样了,老师您放心吧。
一场风波过去了,大家似乎都吁了口气。
【反思和分析】一场风波过去了,家庭和班级又恢复了平静。事后我来思考这件事,内心却是不平静的。试想,如果那天我没有及时和郭同学的父母取得联系并引导他的父亲良性处理这件事,如果我强硬要求该生立即前往学校,或者严词拒绝他戴帽子进班的请求,如果他一进班我就严厉对其进行批评教育,那么结果会是怎样?家长的暴跳如雷,还有孩子的过激行为?孩子毕竟是孩子,有的时候难免被一时的情绪控制。作为老师,如果不能做到理智而宽容,就有可能因为这一个发型,这一点小事而影响孩子的一生。难以想象,把一个这么小的男孩过早地推向社会会是什么结局。每个学生都希望能得到家长和老师的理解,能倾听他们的心里话,为他们排忧解难。及时的倾听,平等的交流,适度的宽容,胜似长篇大论的说教。老师只有放下架子,信任学生,真诚地倾听学生的心声,才能真正实现心与心的沟通,只有宽容的教育氛围也才有利于学生的全面成长和个性发展。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教育是人与人心灵的最微妙的相互接触。”试想一下,如果我不是用一颗宽容的心对待这个学生,而是厉声斥责,或变相予以惩罚的话,教育的效果可能会适得其反,南辕北辙。通过这个案例,我深切地感到,教师要学会宽容学生,就要在工作中多一些耐心,多一些爱心,多一些理解,多一些信任,才能赢得同学们的心,收到良好的教育效果。
-
-
- 标签:
- 男
- 初三
- 违反课外纪律行为
- 执拗型问题
- 重组家庭
- 冲突型家庭气氛
- 家庭成员生理疾病
-
学习元评论 (0条)
聪明如你,不妨在这 发表你的看法与心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