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帮助任性孩子的“秘籍”
普通类 -
- 支持
- 批判
- 提问
- 解释
- 补充
- 删除
-
-
帮助任性孩子的“秘籍”
帮助任性孩子的“秘籍”
“李老师,小李又在校门口哭呢”,“他妈妈怎么说他,他也不听”。早晨,班上几个一年级的新生气喘吁吁的跑到我的跟前,向一群报信的小鸟叽叽喳喳说个不停。
新学期开学刚刚两周,小李同学已是第二次出“状况”了。上一次是开学的第一天,在校园门口公开和妈妈“摆擂台”。原因很简单,不想上学。正在执勤的安保老师过去开导,结果被小鹏宇的“飞腿”连续命中,不幸中招,真是让这位老师哭笑不得,妈妈也是忙着赔不是。
在孩子们的簇拥下,我急匆匆的赶到“肇事现场”。这次小鹏宇的理由似乎很充分:前一天,美术老师要求学生们在下周上课时,带好绘画本。于是,鹏宇早晨到了校门口想起了这件事,执意要求妈妈带着他去文具店买画本。了解了事情的原为,看着情绪激动、哭哭啼啼的孩子,我忙请来美术老师解围。在两位老师的好言安抚下,这件事才算平息。
事后,我对这件事有两个初步的判断:一是小鹏宇还不适应校园生活。孩子从幼儿园向小学过渡,是成长中至关重要的一步。一些孩子初期不适应学习环境和教师教育方式的变化,会产生厌学的情绪。不过根据我的观察,他在入学的两周里,与同学们相处还算融洽,课上能够与老师互动,积极回答问题。二是小鹏宇的家庭教育有不当之处。小鹏宇一家是外地人,还有一个姐姐,已读初中。父母在我区从事煤炭生意,有一定的经济基础。因此,可以初步得出小鹏宇在家里很受宠。从在学校里发生的两件事综合分析来看,孩子以自我为中心,有些任性、执拗。
当天中午放学时,当着小鹏宇的面,我和他妈妈进行了简短的沟通。一方面表扬小鹏宇能够记清老师的要求,与同学相处融洽;另一方面,告诉小鹏宇要听家长的话,不能任性,在学校里上课要比去买本子重要的多。而且学习用品是下周使用,可以在周末准备。“听到了吧,老师也说了,让你听妈妈的话……”妈妈很有趣,好像拿到了一把“尚方宝剑”似的。这时的小鹏宇,忸怩的拉着妈妈的手,与早晨时的表现判若两人。
晚上,小鹏宇的妈妈又打来了电话,表示了歉意。说孩子的父亲听了此事,又训了孩子,希望老师多多关心等等。我对家长提到两点:遇事多听听孩子的想法,有道理的支持,办不到的和孩子讲明理由,多商量。孩子无理的要求,态度要坚决。其次,切忌简单粗暴,只要求孩子绝对服从,不体察孩子的感受。
事后,我与家长又有过多次的电话沟通,母亲的“秘籍”用的很顺手,不过偶尔还会打来电话要求“评评理”。我在班里举行了“我爱爸爸妈妈”、“改掉我的小毛病”等教育活动,提醒孩子们做个懂事的好孩子。小鹏宇后来表现平稳,没有在学校里出现类似的过激行为。
反思与收获:
我国著名教育专家关鸿羽教授曾指出:任性对孩子健康成长是不利的。如果干什么都由着自己的性子,没有任何约束,性格就会朝着不良的方向发展,就会失去控制自己的能力,越发不冷静、爱发脾气。
任性是当前低年级孩子普遍存在的一个问题,究其原因主要有以下两方面:放任型,当前学生独生子女居多,一家人非常宠爱,遇到一些小问题,也是迁就,甚至放任;对抗型,家长对孩子的教育方法简单粗暴,不注重教育方法,无视孩子的意愿,只要求孩子绝对服从,造成孩子的逆反心理,不管家长说得对不对,一概不接受。
小学一年级是孩子成长阶段中一个重要的过渡期,孩子既要开始学习系统的文化知识,又要适应新的行为准则,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孩子焦虑,甚至过激的行为时有发生。教师与家长间要多一点沟通,多一点鼓励,多一点耐心。重点在以下几方面加强沟通与合作:
一是教师与家长要加强沟通与协作。教育好孩子是家长与老师共同的目标与责任。因此,遇事不能相互指责、推诿,要相互理解对方的难处,进而营造共同解决问题的良好氛围。在这个事例中,我无意中给了家长一个“秘籍”,进一步激发了家长教育孩子的积极性。
二是引导家长多学习育儿方法。孩子任性,家长作为成人,要冷静分析,多与孩子沟通。可以采取建立“家庭表扬与批评章程”、转移孩子注意力、提前打好“预防针”等方法,尽量避免过激行为的发生。如果出现这种情况,建议家长要“冷处理”,避免上升到大打出手,甚至形成家庭矛盾,造成事后家长心痛,孩子受伤的严重后果。
三是教师要善于运用学生群体的力量来教育孩子。孩子与成人的代沟是显而易见的,对于成人的说教及语言不感兴趣。但是,如果教师善于发挥孩子们的群体力量,效果就大不一样。比如儿童的语言,儿童天真的想法,儿童否定事情的语气等等。孩子们愿意听,乐于接受。教师要善于运用孩子们自我教育的手段,善加引导。同时,通过比一比,赛一赛的形式,多加鼓励与表扬,强化孩子们形成集体共识,养成良好行为习惯。
通过这个小小的事例,我相信,只要教师与家长深化沟通与合作,注重根据孩子的年龄特点,认知规律,做好教育引导工作,方法得当,就能帮助孩子尽快度过适应期并融入校园生活当中。
-
-
- 标签:
- 男
- 一年级
- 身体攻击行为
- 焦虑问题
- 执拗型问题
- 自私型问题
- 学习态度问题
- 溺爱型教养方式
-
学习元评论 (0条)
聪明如你,不妨在这 发表你的看法与心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