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3、古诗词三首
普通类 -
- 支持
- 批判
- 提问
- 解释
- 补充
- 删除
-
-
默认段落标题(请修改)...
课题
古诗词三首
课 时
第一课时
授课类型
211
一、教学内容分析:
《乡村四月》是宋代诗人翁卷所作。这首诗以白描手法写江南农村初夏时节的景象。前两句着重写景,山坡田野间草木茂盛,平展的稻田里波光粼粼,天空中烟雨蒙蒙,杜鹃声声,大地一片欣欣向荣的景象。后两句写人,四月到了,农活多了,乡里的农民们在田间地头忙开了,又是蚕桑又是插秧,突出了“乡村四月”劳动的紧张、繁忙,给人一种“一年之计在于春”的启示。整首诗就像一幅色彩明亮的图画,不仅表现了诗人对乡村风光的热爱与欣赏,也表现出对劳动生活、劳动人民的赞美。
二 设计理念:三首诗词都是描写田园风光的,内容浅显,生字不多。
本设计体现了单元主题与文本细读二者之间的关系,根据古诗的体裁特点,采用自然、活泼、形象的教学方式,引导学生全身心地投入,尽情地感知、领略和欣赏美的情愫。在教学过程中,学生通过自主诵读、想象吟诵、拓展阅读等过程,感悟诗文中所蕴涵的语言美、意境美、思想美,从而实现学生心灵与文本之间真诚的对话,培养学生健康的审美情趣,提高鉴赏美的能力。
三、教学目标:
1、认识7个生字,会写8个生字。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得朗读、背诵首诗。
3、通过朗读、解读、悟读课文,了解内容,体会课文描述的景物和作者表达得思想感情,激发学生对祖国诗词的热爱之情。
四、教学重、难点:
1、能背诵、默写三首诗词。2、通过反复诵读,想象画面,观察图片,引导学生感悟诗情。体会古代悠闲自在的田园生活。
五、学习者特征分析:学生通过几年的学习,已经初步掌握了古诗的学习方法。本学期第一课也初步认识了“词”,对“词”有了初步的理解。三首古诗词都是描写田园风光,内容浅显,生字不多,学生能够借助注释自读自悟,初步理解诗词的意思。但是,城市的学生对田园风光不了解,对体会诗词描写的意境难有深刻体会,需要老师通过画面、教学语言等媒体激发学生想象感悟
六、教学策略选择与设计
教学流程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及资 源准备
意象铺展,切入正题
走进田园,就像走进一幅连绵不断的画卷。我们欣赏到:那独特迷人的《乡下人家》,那异国风情的《牧场之国》,相信这些现代美文给你留下深刻的印象!那,古代的乡村又是怎样的?
让我们跟随着宋代诗人翁卷一起领略江南的乡村四月。了解诗人。1、从诗题《乡村四月》你想知道些什么?2、诗人介绍。质疑诗题,说说对翁卷的了解。
PPT翁卷的资料
通读全诗,感受诗的节奏美
1、(出示全诗)谁来说说以前学古诗的方法?
2、请自由读古诗,读上四遍。读前两遍,注意读准字音、读通句子;读后两遍,注意诗句内部的停顿,读得有节奏、有板有眼。明白吗?
3、谁想读?读准没有?
4、检查生字“蚕”“桑”
5、(配乐)读出诗的节奏。(方法:多诵读)1、学习生字词。2、同桌互读诗,互评。3、配乐读。
理解诗意,感悟诗的语言美。
过渡:在你们有滋有味的朗读声中,诗歌醉人的韵律已经缓缓流出。
1、读了这么多次能结合注释说出诗意思吗?请同学们在小组内说说。
2、汇报:(点拨一二句写:景;三四句写:人)
3、这诗意明白了吗?赶紧带着自己的理解,相信你会读得更好。在充分的朗读中,让学生感受诗文的韵律美,节奏美。准备背景音乐。
品味诗句,感悟诗的意境美
正所谓“诗中有画”、“画中有诗”。这如画的乡村四月,一定吸引了你的视线,留住了你的脚步。我们就开个诗画品读会吧!
(一)品味第一、二句 (课件出示一、二句)
1、这两句,你好像看到了什么画面?(板书:绿原、白川、子规、烟雨)
2、指导品读:遍、满(方法:抓诗眼)
3、除了山陵原野是绿的,还有什么是绿的?(方法:想画面)
4、这画面让我想起哪些诗句?(联系有关的诗句)
5、这是绝妙山水画!我们以读代品吧!
6、镜头再转换,你还听到什么、看到什么? “子规”是怎样啼叫的?
7、这“雨如烟”什么感觉?看图片
(1)把这种若有若无的朦胧美读出来。
(2)这雨让你又想起了哪些诗句?
8、一动一静的杜鹃烟雨图已呈现我们面前了!读出动静的美感
9、此时此景,你能用什么词语来形容?让我们一起吟诵这两句诗吧。
10、小结:你们真了不起,凭着多诵读、看注释、抓诗眼、(调动视觉、听觉,联系诗句)想画面的法宝就走进青山绿水、杜鹃烟雨图。(二)学习第三、四句(课件出示三四句)
过渡:生活在那里的人们又怎样呢?
1、诗人们,请选用一样或几样法宝,品其中的诗与画。先小组内切磋切磋。
2、汇报。
3、小结:农家生活,人人都有事做,个个都勤劳。(板书:人勤)
但,想到“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籽”,人们怎会不开心?你读;
想到“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人们怎会不高兴?你读;
想到那将是沉甸甸的收获,人们怎会不兴奋?齐读。品诗句,想画面,感悟诗歌意境美
学法延伸,自学四时田园杂兴
用学习诗歌的步骤。1、解诗题 知作者。2、读诗句 解诗意。3、想画面 悟诗情。在小组内品读诗歌,自己学着去赏析诗歌。
小组赏析诗歌
《四时田园杂兴》在上学期已经在阅读课上讲过了,并且诗歌简单易懂,让学生回顾讨论就可以了。
小结
这首具有田园风光的诗学完了,你有什么样的感受呢?
拓展材料
阅读材料
打写题目
从这首诗中你看到了哪些画面了?用优美的笔触把它记录下来吧!
板书设计
乡村四月
写景 叙事
作业布置
默写古诗
课题
古诗词三首
课 时
第二课时
授课类型
211
教学内容分析:
《四时田园杂兴》的作者是宋代诗人范成大。诗人描写了乡村农人耕织以及儿童学着大人的样子耕种田地的情景。展现了农家夏忙时热烈的劳动场面,塑造了农村儿童天真、勤劳、可爱的形象。尤其是后两句写得意趣横生,意味深远:那些孩子们,他们不会耕地也不会织布,但却在茂盛成阴的桑树下学种瓜。这些孩子从小耳濡目染,喜爱劳动。这是农村中常见的现象,十分有趣,也颇有特色,表现了农村儿童的天真情趣,流露出诗人对热爱劳动的农村儿童的赞扬。全诗语言平白、朴实、自然,具有浓浓的生活气息。
教学流程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及资 源准备
复习导入
回顾学习方法。1、解诗题 知作者。2、读诗句 解诗意。3、想画面 悟诗情。
掌握方法,学以致用
掌握方法让学生小组学习。
小组合作学习
下面就请同学们按照这样的方法以小组的形式自学这首诗。开始吧!
小组按照学习方法自学,可运用在课堂上能运用的所有资源
小组自主学习
小组汇报
1、解诗题 知作者。
解释诗的题目,说说自己搜集到的资料。
2、读诗句 解诗意。
诗的前两句哪个小组愿意试一试?
重点指导:A、小组成员读准字音,读准节奏。B、体会“村庄儿女各当家”。C、读完这几句,你的脑海浮现出怎样的画面?
后两句谁再愿意试一试?
A、指导读音“供”。B、你这句诗你仿佛看到了什么?C、感受到什么?
小组汇报
品味诗句,感悟诗的意境美
同学们的自学能力真强,小组合作也显示出非常大的力量。下面我们在一起来读一读,感受这片和谐的田园风光。
配乐读
谁愿意再来试一试。
品诗句,想画面,感悟诗歌意境美
拓展材料
阅读材料
打写题目
从这首诗中你看到了哪些画面了?用优美的笔触把它记录下来吧!
作业布置
默写古诗
课题
古诗词三首
课 时
第三课时
授课类型
211
一、教学内容分析:《渔歌子》是一首词,这首词描绘了一幅春天优美清新的水乡画卷。全诗意境优美,情趣盎然,生动的表现了渔翁悠闲自在的田园生活。学习这首词要引导学生在朗读中体会词人的思想感情,激励学生热爱生活、热爱自然
二、教学目标:1、认识4个生字“塞、箬、笠、蓑”,指导书写“鹭”等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词句,并能熟读成诵。
3、体会词的内容,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
4、培养阅读词的兴趣和对词的热爱之情,养成课外积累的好习惯。六、教学策略选择与设计
教学流程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及资 源准备
初读,建构田园生活的主题
1、教师用语言渲染,用图片辅助,帮助学生对单元本题温故知新。
2、师生交流,理解词牌名。
3、请学生自由朗读词句,把词句读通顺,字音读准确
4、教师检查整首词的读音,重点指导“塞”的读音及“鹭”等字的书写。
5、请学生再读词句,指导读出词的节奏。了解词牌名。
2、读词,读准字音,书写生字。3、诵读词,注意读准字音,读出节奏。
学习古诗词读很重要。
细读,走近田园生活的画面
1、请学生借助已有的经验,回顾理解词意的方法。
2、学生自主学习,理解整首词的意思,并在小组内交流自主学习中的见解。
3、反馈汇报对词意的理解。小组讨论词意,并汇报
增强学生的自学能力。让学生自己借助注释理解词意
赏读,触摸一颗眷恋的内心
1、教师配乐范读,请学生谈感受,让学生初步感受诗人的“不须归”。
2、由“不须归”切入,让学生交流汇报诗人“不须归”的原因。
⑴景美中感悟“不须归”。
①请学生了解词中描写的景物。
②教师配乐范读,让学生想象词中的画面。
③学生交流想象的内容,教师紧扣画中的色彩及 “飞”字进行点拨,并引导学生用其他词语来形容春景。让学生通过多元品读,继而诵读,感悟画面的和谐与动态之美。
④回读“斜风细雨不须归”,初步感悟诗人“不须归”的原因。
⑵鳜鱼肥中感悟“不须归”。
①引导学生关注“肥”字,让学生交流从“肥”字仿佛看到了什么。
②让学生品读前两句词,感悟诗人用词的精妙。
③回读“斜风细雨不须归”,进一步感悟诗人“不须归”的原因。
⑶箬笠、蓑衣中感悟“不须归”。
①学生感悟“斜风细雨”,引导学生用其他的词语形容春雨的特点。
②学生品读,继而诵读第三、四句词,感受春景的宁静之美。
⑷让学生把感悟到的画面用文字描绘下来,并在全班中交流,提升画面的整体美。在读的基础上感悟作者悠然自得的心境,对自然风光的热爱。
“不须归”是全词的词眼。
拓展,感悟一份眷恋之情
1.出示补充资料:“每垂钓,不设饵,志不在鱼也。”让学生理解句子的意思,并让学生提出心中的疑问。
2.师生交流诗人的生平,教师补充对诗人的介绍。理解诗人“不须归”的是什么地方,再走进诗人的内心。
3.教师引读第三、四句词,提升情感。
4.补充学习诗人的另一首《渔歌子》,让学生初步了解词意,并朗读积累。
5.回顾诗人生平的著作,师生带着对整着词的感悟,一起诵读《渔歌子》。思考并质疑。
拓展资料,进一步了解作者,更好的理解词意。
拓展材料
阅读材料
打写题目
写出你从这首词中看到的画面。
作业布置
练习册
默认段落标题(请修改)...
请在这里输入段落内容...
-
-
- 标签:
- 学生
- 诗人
- 理解
- 教师
- 不须
- 画面
- 乡村
- 感悟
- 小组
- 诗句
-
学习元评论 (0条)
聪明如你,不妨在这 发表你的看法与心得 ~